
作者:流深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季在上周正式开启。随?日本科学家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日本「18年获18诺奖」的话题迅速在内地被热烈讨论。在惊歎日本不断进步的科研同时,也有不少网友将吐槽的目标瞄準了自身,纷纷批评内地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水平。也有不少人重提「中兴事件」,认为中国的科技水平在光鲜的外表下,仍旧难以摆脱「核心科技掌握在外国人手裏」的现状。
上述的批评或许有一定道理,但若从历史的进程中看,却并不一定客观。事实上,内地如今的科研固然受困于各种各样的体制弊病,环境难以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亦很难说在科研水平上全面赶上国外同行;但若是与过去相比,中国科研的进步还是相当明显的。例如,由国际知名科研学术期刊「自然」推出的2018年榜单上,中国就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且是前十名中唯一个分值保持向上的国家;中国科学院在科研机构的排名中还连续多年位居榜首。这些来自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起码说明,中国的科研水平至少一直在进步,而且已经有了赶超国际先进的喜人趋势。
更何况,诺奖所代表的前沿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可不是在短期内某个领域的狂飙突进,而是长期的沉澱和积累。且不说欧美国家早已有超过百年的现代科研积澱,如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经济起飞,到90年代转为「技术立国」,再到本世纪初进入科研收获期,就经历了超过半个世纪的奋斗。就目前的中国来说,社会对科研和创新的日益重视,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或许恰恰说明中国正处在大规模科研收获期的前夜。只要全社会保持对科研的重视,国家保持对科研的大力支持,中国科研结出成果并不会遥远。因此,对诺奖的渴望,不必急于这一时;对科研的认识,也不以诺奖为唯一标竿。
科学立足实事求是
但此事凸显一个问题,明明中国的平均科研水平仍未足以角逐诺奖,但为何全国人民却始终对中国科学家获得诺奖充满了应得的期待?或者说,为何国人缺乏对中国科研水平客观真实的认识?
相信除了因为莫言、屠呦呦等人连续获奖,提高了国人对诺奖的期待之外,宣传机构对中国科研成果高调乃至过猛的宣传也都是重要的因素。事实上,稍微留意网友对诺奖新闻的评论,时常可以看到网友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无法获得诺贝尔奖大呼不公;也有人不时提及「厉害了我的国」中所取得的新近成果。但事实是,杂交水稻「多养活了10亿人」的结论基本出自内地媒体的自我吹嘘,并非严格的学术验证;高楼、大桥、航母、神舟天宫、大飞机等令人瞩目的工程成果,严格来说亦只能显示中国的工业及工程能力,而非先进的基础科学和科研能力。正是这些充满煽情和吹嘘,缺乏清醒和对比的宣传,令不少民众产生了内地科研已经实现「大跃进」、「诺奖理应授予中国人」的错觉。
必须指出,科学精神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就是实事求是。中国人要想获得诺奖,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必须搞清楚:中国真实的科研水平究竟是什幺样的水平。人云亦云式的冷嘲热讽、忘乎所以式的大唱讚歌,都是形成中国科研恶劣环境的一部分,也都是中国科技走向真正进步的大敌。
下一篇::A股不差钱 只缺勇气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