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及美方制裁中方购併等问题,除了是特朗普为共和党今年11月美国中期选举造势外,亦反映国会一些政客的嫉妒心态,就是不甘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强大,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这种敌对意识,可能在中期选举后较为淡化,但其主调仍然不变。笔者认为中国应开拓内需市场,另外, 「一带一路」在运作上可以微调,以应付波谲云诡的国际情况。
扩大消费市场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字,中国2017年的出口总额是22635.2亿美元,其中出口到美国的价值是5056亿美元,约佔中国出口的四分之一,份额举足轻重。除了採取报复性的徵收关税行动外,中国亦可将人民币贬值及抛售美债作为谈判筹码。不过,这些非贸易手段利害参半,非长久之策。笔者建议不要将所有鸡蛋放进一个篮子裏,而是要开拓新市场及新态势,作多方面的探讨及实行。
首先,刺激内需来减轻出口压力是个不二法门,但需要很多政策及法例来支援。内地人民储蓄率较先进国家为高,因为社会及医疗福利不足,不敢大量消费。鼓励志愿团体提供社会及医疗福利,可以刺激人民消费动力。食物安全及冒牌侵权等问题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欲及生产者信心,立法及执法都要加强。大幅调升高层干部薪酬,既可高薪养廉,亦可扩大消费市场。
收帐问题一向是业界对内消市场却步的原因之一。内地的放帐期平均约80日,业界可先做「客户信用调查」及购买「坏帐赔偿保险」,但却加重了成本。业界如有坏帐,只能诉诸法院,时间金钱花费不菲。近年,内地执法机关设立了「老赖黑名单」,即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乃法庭判决要偿还债务而有能力又赖不还的人士及公司。在名单上的人不能买火车票及飞机票,具有阻吓性作用。目前,在全球各重要经济体中,只有内地及日本不容许收帐公司运作。笔者建议发放营业执照予正规的收帐公司,可以合情合法为业界,尤其是中小企业,解决财务纠纷,进军内消市场。
开拓新市场乃重要手段,欧盟、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2017年与中国贸易均有可观增长,分别为15.5%、16.6%及17.8%。较少人提及的就是「金砖五国」,即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及南非五国,其中印度乃一个有待开发的消费市场。印度幅员辽阔,人口与中国相若,既有贫困的普罗大众,需要较低端的产品;亦有数千万的中产阶级,有能力负担中高档消费品。不过,根据业界的经验,与印度商人交手,收取货款仍然是一个棘手问题。现时,印度一年的银行定期存款可以收取5%至6%利息,其他渠道更高,故此促使印度商人有钱也不急于清还。作为中小企业,这方面要有心理準备。
开拓「一带一路」
有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何纾缓中美贸易摩擦,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一带一路」倡议主要为沿线国家兴建基本设施,振兴当地经济,然后互通互补,达致双赢。透过民企及国企,扩大海外生产基地,大量兴建环保工业园,集中处理排放与废物及应用可再生能源。东盟国家如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及朝鲜是可以考虑的国家。
二、鼓励及资助内地民企,尤其是中小微企,到环保工业园落户,生产劳工密集的家居用品,如玩具、成衣及鞋类。他们会得到租金及税务优惠,甚至迁厂费用津贴,条件是要尽量採用当地材料及聘用本地劳工,善待职工及尊重他们的文化与宗教信仰。此举可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口碑,又可为一些设备较落后的内地中小微企找寻出路,而港资企业亦可受惠。製成品主要出口到美国,避免徵收关税的影响。
三、内地需要的原材料及矿产,可以在原产地开採后,到环保工业园经加工整理后运返内地,减少对环境污染,免受诟病。如果是木材,斩伐后种回树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概念。
今次的中美贸易摩擦,表面是商业经济纠纷,实质是大国角力,始作俑者是特朗普。他为了巩固共和党的实力及增加将来连任的机会,不惜开罪贸易伙伴及背弃承诺。不过,这一次中美对弈,其实是一个契机,令中国可以调校经济结构、降低生产风险及提升生产力。走出「安逸境界」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长痛不如短痛。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冀望中国经济发展再攀高峰。
香港中小企业总会会长 刘炳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