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挡不住的西行路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5月21日


灵童

以往看深圳文博会逛台湾馆,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这裏布展好、展品又精緻,既有台湾民间的特色,又不乏现代的精美,有一种在日本街头行走的错觉,又有穿行台湾闹市的现场感。

但是,今年则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失去补贴 展位缩小

曾经,这裏人气最旺,每年的成交额都在3000万美元以上,号称文博会现场成交的第一大户,现场表演几乎一直要持续到文博会结束之时,可以说是文博会最晚拆柜的地方。

但是,今年现场表演没有了,展位面积从上届的2550平米,直线下降到今届的1350平米,往年最少都有80位展商,但今届只有30位展商,台湾馆变安静了、变冷清了。从表面来看,是换了组团单位,经办台湾馆近十届的台湾贸易中心,今年退场,换成了台湾商业联合总会。

台湾贸易中心有?多年的办展经验,而且每次都是从深圳文博会满载而归,此番中途换帅,据说是政治方面的原因,因台湾贸易中心有官方的背景。但更让新组团单位捉襟见肘的是往届都有的政府补贴,今届没有了,因为台湾当局鼓励南下而不支持西行,展位缩小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展出质量却提升了

但即便是面临?重重的阻隔,台商参展文博会的决心没有动摇。台湾馆面积缩小了,但展出的质量却提升了。

号称台湾第一文产品牌的绮丽珊瑚带?两座重达10公斤以上的宝石珊瑚来参展,在文博会开幕的第一天,该公司董事长洪明丽女士分别向北京故宫博物院和西藏布达拉宫各捐赠了一株珍稀红珊瑚树。捐赠仪式简短而又低调,也是不想引起台湾当局太多重视。但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却让人感受到两岸的情谊是任何人也没法阻拦的。

「台湾精选」10位工艺大师的力作,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他们的作品也只有在中华大地才能引起最强烈的共鸣。

当然不只有台湾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灵童邂逅了首次来参展深圳文博会的汉声。有意思的是汉声本身并没有单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作品或者产品,但却佔据了非遗馆显赫的位置和相当面积的展位,它凭什幺呢?

凭的是它对中华民间文化40多年来的挖掘,而这是什幺,这是中华文化的根。汉声此次带来了一百多本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书籍,展出了诸如《黄河十四走》、《手打中国结》、《曹雪芹扎燕风筝》、《民间剪纸精品》、《两千虎图》、《布牌子》等多个绝版书籍。不独有展出,汉声的创办者黄永松还亲自到场讲述汉声如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这些在大陆书店很难看到的书籍,却在这裏能让读者大饱眼福,应该感谢台湾对中华文化传承所做的贡献。也正是中华文化的根脉,能让两岸的年轻人走到一起。在汉声的展位上,用繁体字印刷、展出的旧书,翻阅最多的竟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展方表示由于受限于这些书不能邮寄,当即就有读者表示要亲赴台湾购书。

在全球开放的今天,怎可能限制台商到大陆的发展,又怎可能限制两岸的交流?青山遮不住,毕竟西流去。

上一篇:想爱内地个股太难
下一篇:债市埋雷 不得不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