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流深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因为记者会上的一句打油诗「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剑指各类给学生增加负担的教育乱象,而着实赢得了不少舆论的叫好。在此期间,教育部也频频发出举措,例如叫停奥数等课外竞赛、规範高考加分、要求增加贫困学生录取机会等。可是,教育部的这些初衷良好的举措,却也都无一例外的遭到网友的吐槽。为何?
一篇名为《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朋友圈热文,可以说集中表达了学生家长们的焦虑。作者从家庭教育支出增加、青年一代丧失竞争力、断绝阶层上游机会等角度,「批评」了教育部的「减负」思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以残酷竞争、填鸭式教育、重考试不重过程等作为最大特徵的现今教育制度,才是作者心目中更为理想的教育制度。
归根结底,如今国人对教育的巨大不满,与其说是不同人对教育制度好坏的认知不同,还不如说是人们对教育终极目的理解不同。
价值与精神有差距
教育究竟为什幺?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涉及到极为深刻的价值观冲突。对不少人来说,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学历与学位,并最终依靠这个让孩子找到好工作、过上富足的生活、维持良好的尊严 那些以学区房、课外班、校外补课等教育议题形式表现出来的问题,核心其实并不在教育,而是出于对平等、尊严和更好生活的追求。显然,要解决这些诉求,单纯依靠教育是无能为力的,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共同进步和升级。
但如若抛开与财富、地位、名声等外化价值的联繫,教育本身的价值,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到,这其中包括并不限于对于知识自身价值的珍视和认知,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对于世界的强烈兴趣,对未知的难以抑制的探索欲 表面上看,这样的教育或许看不到直观的社会价值,却更加贴近人类自教育事业诞生以来的「初心」。若以这一价值来看,唯竞争论、唯考试论的教育,无疑是不正确的。
所以说,如今社会上针对教育部的各种吐槽,表面看起来交锋不断,热闹非凡,本质上却是「关公战秦琼」 教育的「直接价值」与教育的「精神追求」,在如今的社会中,或许很难实现统一。
下一篇::中国盃赛养活世界围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