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储蓄率时代或一去不复返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2月28日


作者:豪士

据媒体近日报道,今年1月,存款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的情况变得更加严峻,存贷款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正在加剧,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存贷比爆表的情况,即银行在1月份的贷款高于存款,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尴尬局面。

中国在2015年年中删除了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这是银行某些支行存贷比可以短暂爆表的前提。如果将部分地区1月份存贷比爆表的情况归因于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比如当地的基础设施项目多,或者扶贫任务较重等,似乎看起来合情合理。但从数据分析来看,银行整体的存款增速下滑并非只是短暂现象,而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大的趋势。这从2017年金融机构新增境内人民币存款同比少增1.8万亿可以看出来,中国居民在去年首次出现了储蓄增长率为负的情况。仔细分析,这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包括货币政策呈中性、M2增长放缓、居民储蓄存款下降及企业定期存款下降等。此外,衡量银行资金充裕程度之一的超额存款準备金率在近些年也在不断下降,从侧面反映出银行的运营状况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整体而言,在利率市场化的当下,银行的存款在流失,吸储困难在加剧,已不再是某些中小银行面临的困局,而是包括国有大行在内的所有银行都不得不应对的问题。

存款流失仍将继续

居民储蓄率高增长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特色之一,是中国经济在过去依靠信贷和投资推动而没有发生债务风险的有力支撑。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局面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居民高储蓄率的时代可能将一去不复返。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目前企业的融资渠道在收窄,实体经济整体不振,企业收入增速在下降,企业定期存款在下降;而从居民的层面来说,由于拿出大量储蓄投资房地产或者购买理财产品等意识在增强,加上收入增速的下降和消费意愿的增强,居民把钱存到银行的行为在变少,所以储蓄下降是必然,这从居民个人的杆杠率在近几年不断升高可以窥见一斑。

另一方面,从整体的宏观经济环境来看,在去年开始的金融强监管和去杠杆政策仍会继续,货币政策料会继续保持中性或者偏紧,资金整体上还是较往年偏紧,M2增速回到个位数增长将是常态。所以,社会资金量减少是必然,银行存款增长放缓则不可避免。虽说随着资管新规的逐渐落地,到期的非标、理财等产品到期后不能存续会释放出的大量资金,但这部分资金会否回到银行体系内形成存款,目前仍有待观察。在居民存款分流到表外理财的趋势难以逆转、互联网金融对资金的分流持续,以及银行存款利率没有抬升的情况下,存款回流银行的可能性不大,存贷料仍会继续维持在高位。

上一篇:A股体虚抗涨不抗跌
下一篇:2018年选举蓝营挺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