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流深
11日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调查处理通报称,该校教授、长江学者陈小武因确实存在对学生的性骚扰行为而被撤销教师资格。北航迅速作出处理决定,不少网友纷纷点赞。
在去年席卷全球的「#MeToo」风潮中,不少女性纷纷站出来指控性骚扰行为,直接导致多名荷里活着名编剧、导演、演员因为涉嫌性骚扰而身败名裂,丢掉职位。因此有人说,这次北航事件代表着中国版「#MeToo」运动打响了「头炮」。只不过,要想继续将「反性骚扰」运动的炮火打下去,在目前的中国还面临着许多困难。
首先,像北航一样的敢于向自己的老师开刀,保护学生的学校仍是凤毛麟角。去年曾经轰动一时的「北电阿廖沙」举报教授性侵事件发生后,该校官微曾立即发文响应称其为「抑郁症」,虽然后来迅速删除,但之后长达半年度多的时间里仍无下文,显示校方并未积极推动此事的调查。在本月北航事件发生后,有61所大学的校友向母校发出建议信,希望建立制度化的防性骚扰机制,然而如今得到校方响应的只有十几所,更多的建议则是没有响应或被删除。只能说,在绝大多数学校仍持保守态度的情况下,罗茜茜的胜利,更像是一场例外和个案。
制度破冰是关键
目前的舆论环境,也增加了反性骚扰运动继续推进的难度。一方面,在缺乏制度性举报渠道的情况下,反性骚扰目前极端依赖社交媒体的传播。但在审查和反网络谣言的大背景下,不仅不少从事推动反性骚扰的账号不断被禁言,相关的举报和发帖也不断被删除。即使如罗茜茜这样最终被证明举报属实的受害者,其发文也曾多次被删贴。对于无数仍在沉默的受害者来说,这样无疑会增加他们对举报是否有效的疑虑。另一方面,对性骚扰受害者的污名化、动辄上岗上线的「维稳思维」、阴谋论式的「境外势力」说,都在试图将反性骚扰涂抹为「别有用心」的运动,为不少受害人增添了莫名的道德和政治压力。
2016年,有组织在广州调查访问近7000名大学生,其中女性中75%表示曾受到性骚扰;而报称受到骚扰者,有超过一半选择沉默、不作举报,其中6成人说是因为「报告了也没有用」。很明显,校园性骚扰在中国,绝非一个存不存在问题,亦不是一个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的问题。只不过,在根深蒂固的性别观念和性别歧视之下,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长期被全社会忽略和漠视。从近段时间不断爆出的校园性骚扰事件来看,这层坚硬的冰层正在无数女性的冲击下产生裂缝。但要真正打破坚冰,仅仅处理几起个案并不足够,建立反性骚扰的制度机制也只是第一步。如何推动更为深入的性别教育,让国人从小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或许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