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须自我升级 跟上大陆发展步伐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1月21日


作者:平凡

去年底从长三角颳起的环保执法旋风,在台商圈蔓延,并燃烧至珠三角。虽逢新年开局,东莞知名台企台升家具却开心不起来,其创始人、东莞市台商企业协会前会长、现任台企联荣誉会长郭山辉坦承,因环保要求、订单减少、工资上升等停产。有着27年历史的台升停产,台商界元老级人物郭山辉同样面临经营困难,让在陆台商困境赤裸裸的襬上台面,甚至掀起台商存亡关头的讨论。

搬迁非最佳选择

诚然,改革开放之后,一大批台商抓住大陆经济腾飞的机遇,纷纷西进掘金,而他们也依靠优惠政策、低廉人力成本及制造能力成为大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不过,近年来,大陆人口红利逐渐弱化,压缩了加工贸易、代工为主的台企原本就低下的利润率,加上人民币升值、环保趋严等因素,让大部分仍维持劳动密集型的台商陷入经营困难。

以台升家具为例,巅峰时期工厂门口排满来载货的车辆,还在美国设立行销中心,更是併购美国前50强的Universal家具公司。但自2008年金融风暴以后,在订单下降的情况下,由于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上升,做代工的台升竞争颓势更加明显,连续6年陷入亏损,2016年亏损近半亿。而观察近年撤出、停产甚至倒闭的大陆台企,几乎集中在制鞋、家具、服装等传统企业,经营困境都与台升相差无几。

由此可见,压倒这些企业的并非环保从严,而是产品附加值太低,面对大陆及国外自主品牌崛起及成本上升,优势尽失,撤退甚至倒闭也在情理之中。尤其是,台商向来被认为具有「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特性,哪里成本低就搬到哪里,大陆很多台商也已转往内陆城市,甚至远走越南、泰国等地。

转型升级只为永续经营

不过,「一走了之」就万事大吉?暂且不说很多中小台企没有能力说搬就搬,如台当局建议的返台和新南向,似乎也没好到哪去。岛内「五缺」,人力成本还不低,更不用说严格的环评制度;新南向的国家人力成本确实有优势,但工业配套、政策优惠乃至语言文化相容,与大陆根本没得比。

更重要的是,大陆13亿人巨大市场摆在那,出走获得人力成本或许还抵不过增加的关税和物流成本。而大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产业链早已成熟,客户和卫星工厂高度集聚,搬迁反而脱离了产业链。

其实,大陆的环保升级、台商走与留的困惑以及地方政府力求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都是一脉相承的,背后是大陆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表现。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所衍生的土地、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另一边消费升级、薪资水平上涨,都倒逼经济往更高的附加值、科技创新甚至互联网+和智能化发展。中央也不断推动智能制造、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慧、互联网等,目的就是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从世界工厂走向品牌。

台商预期焦虑和困惑,不如自救进行升级转型,跟上大陆发展的步伐。而事实上,一些台企已开始在行动,成效也不错。像同样有着20多年的富华鞋业,就选择在传统的制鞋行业中寻求突破,不仅产品质量过硬,还应用了很多新技术成果,经营逆势而上;再好比兴昂国际,也已作出跨越产业升级新门槛的行动,由一个靠国外订单生存的加工贸易企业,转型为主攻内销大陆的自主品牌,2016年更成功在香港上市。

因此,台企想要永续经营,继续分食13亿人口内销市场,出走不是上策,而应抢搭大陆转型升级的东风,藉助金融、科技、互联网等风口,向自主品牌、高附加值、智能化迈进。就好比台升家具,停产并非终点,而是为了转型升级,设立自动化、智慧生产线,从外销转内销。

上一篇:2017慈善那些事
下一篇:「假嘻哈」的「真危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