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慈善那些事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1月02日

2017慈善那些事


作者:施十一

「慈悲」的2017年已经离去,「善良」的2018年已然到来。回顾2017年的「慈善史」,还真是乱象丛生。8月份,媒体争相报道的「一箱硬币」,打着道德测试以及方便人们活动的慈善口号,背后却是同一家公司的推波助澜。9月份,朋友圈瞬间被「腾讯一元画」刷屏,腾讯的本意是帮助智障人士,可画的真实作者以及善款的最终去向着实存疑。12月份,「同一天生日」刷爆了朋友圈,一元即可资助与自己同月同日生的留守儿童,创意和用意都是好的,可为什幺选择造假小朋友们的生日日期。

笔者认为,2017年又是「互联网+」茁壮成长的一年。慈善事业借着互联网的春风一次又一次地刷爆了人们的朋友圈。「只要人人献出一元钱,世界会很美好」的套路屡屡赢来了100000+的流量。可事后又总是留下事件造假、公司营销以及善款去向不明等一地鸡毛。慈善容不得欺骗,慈善也应少一点套路。2017年慈善那些事,希望2018年不再发生。

慈善容不得欺骗

慈善的核心是「只要人人拿出一点点爱,世界将变得很美好」。有钱人或普通人根据自己的能力给与需要帮助的人一点帮助,这本来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但是却被有些公司或组织强行曲解成一次虚假的爱心、一场「晒爱心」的狂欢。

每个人拿出象徵性的「一元钱」便可以在朋友圈里面晒出自己的爱心。部分公司或组织也正是利用了部分人的心里,伪造了受助群体的情况,助推了一场「假慈善」的进行。最后,受助群体是否得到了救助、慈善款的具体去向如何、是否有群体更需要帮助,这些问题没有人能回答。

慈善的核心是真实。2016年年底的「罗尔事件」,得白血病的女儿是真的,需要救助也是真的,但是隐瞒了房产和真实收入,拿了百万的慈善款,罗尔最终落到了口诛笔伐的下场。为什幺?因为公众受到了欺骗。互联网能够使信息传播更快,人们参与慈善的方式也更便捷,也许部分组织和公司的本意的确是为了帮助困难群体。但是,他们为了让传播更迅速、故事更有感染力,不惜伪造了事实的本事,让慈善变了质,这是公众所不允许的,也违背了慈善的本心。

2017年已经远去,如何重塑2018年的互联网慈善活动?笔者认为,首先是民政部门加大对「假慈善」的打击力度,发现一起严打一起。其次,也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参与慈善的每个人要提高对慈善活动的鑒别力,没有注明善款去向、非正规慈善机构组织的慈善活动一概不参加。不要小看那「一元钱」,它破坏的是整个社会的爱心。

上一篇:台湾真尴尬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