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平凡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中华文化拉进两岸心灵距离
当年(1966年)还不到40岁便写下这首《当我死时》的余光中,如今真的走了。余老这一走,引发两岸三地深刻哀悼,甚至让很多人有一股失落感,感觉心里突然空落落。因为余光中,不仅仅是一位着名诗人,更是一位爱国诗人,是一位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传授者、守护者,他带走了很多人一段美好时光的记忆,或是心底最为脆弱的情感。
余老一生可谓「颠沛流离」、足踏四方,从福建永春、南京、上海、重庆、厦门到香港、台湾等祖国大地上都留下印记。或许因为特殊经历,闽南人、江南人、大陆台湾人,台湾大陆人,时代与身世造成他的多重身份标签。但不管是哪一个,究根结底是中国人,甚至被称为「岛上最后一个中国魂」。
也正是基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余光中饱受离别之苦,以乡愁文学为心灵寄託,一生创作出过千首诗歌,不仅被收藏在大陆、港台等地的教科书,《乡愁四韵》《乡愁》等也经由罗大祐等音乐人谱曲广为传唱,其文学造诣更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两岸三地文青的偶像,数十年而不衰。
从这个角度看,余光中更像是时代和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着,更像是中华文化的发扬者,更像是两岸情感连结的桥梁。他作品带来的共鸣,说明两岸同文同种,这是永远都无法否认的。他的作品,也好比两岸沟通的纽带,让台海同胞在不同地方、不同时空,一次次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无形中让同胞的心更近了一点。
余老不仅作品广为流传,他对中华文化的推崇和爱护更让后人称赞。从陈水扁到蔡英文,余老一次又一次因「去中国化」而大动干戈,一次又一次饱含深情的倡言保存珍贵的中华瑰,一次又一次坚定的高喊,「少数统治者的政治正确手段,终将徒劳无功,无法战胜中华文化传承。」正如他所言,「台独」想要「去中国化」是不可能实现的。难道能不用筷子吃饭?难道能不吃粽子?这是中华宝贵的传统文化,是去不掉的。
哲人远去 作品永流传
或许,正是文学巨匠对两岸三地、对数代人的影响,不得不让人思考另一个问题:当这些有着中华心的大家一个个离去,中华文化谁来传承?尤其是在台湾,不仅有历史因素影响,更有分裂势力在挑拨。就在余老撒手人寰隔天,台湾「太阳花学运」人士王奕凯竟在脸书公开发文称其「死好」,在谴责这种丧失人性行径的同时,更让人对中华文化未来在台湾的境遇多了一份担忧。
当亲身经历、见证历史变迁的前辈在老去,而一代又一代后辈却又遭到「去中国化」甚至「台独」的毒害,岛内民众史观可能会产生扭曲甚至颠倒。而作为两岸精神纽带的中华文化,未来遭到民进党人的诬衊、「追杀」,还是否有其他人挺身而出?
好在,余老虽然离开了,但他的诗作与散文会永远流传下来,仍旧继续影响后人。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不仅是有形的载体,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民进党可以拆光孙中山和老蒋的铜像,但却无法去除两人在两岸留下的历史足迹。况且,中华文化早已遍布宝岛各个角落,深入民心和生活环节:清明祭奠先人、端午吃粽子泛龙舟、中秋赏月吃月饼,台湾文化的主体其实是中华文化。拿掉中华文化,等于瓦解了台湾文化的根基。
其实,传统中华文化思想在文化层面的凝聚力超乎经济利益与政治力量,民进党的种种「去中国化」,其实正印证了他们最惧怕文化认同的凝聚力。哲人已远,中华文化无疑是两岸最大公约数,两岸应共同发扬传统文化,以此告慰诗人的文化乡愁。在大陆不断强调发扬国学,学校教材大量放进儒家文本,甚至要求学习传统文化之际,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乡愁》,这不是为了去追寻一方土地的旧模样,而是要找到来路,知道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从哪里来,又向何处去。
下一篇::南北差异 促成多元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