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深
因为冯唐的一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人》,网上兴起了一阵讨伐「油腻」的热潮,目标也从中年男人逐渐转向「油腻」的「中年女人」「媒体人」「年轻人」「大学生」。一时间,仿佛全体中国人从老到幼都难逃「油腻」的质感,五花八门的「去油」建议也层出不穷,盛况如同电视广告中的控油化妆品走进了价值观的市场。
「油腻」之意上升为价值层面
不得不感叹,时代变化快。30多年前,还没有吃过几顿饱饭的国人,还时常要在家附近的粮油站大排长队,凭着手里的油票换上几两香油改善生活。那时候的国人个个精瘦、素面朝天,身体含油量想必不会很好。虽然生活一天天变好,但每天能吃上肉、碗里多放点油,还是不少人奢望的神仙日子。在那个时候,「油」不仅不会让人觉得「腻」,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好词。时至今日,在笔者老家的口头语里,「油」字还传达着熟练、自信的意味。
时过境迁,30多年后的国人已经大规模体重超标,嚐够了油腻的味道,少盐少油、清淡养生、健康生活成了时尚,控油、去油、解油、无油成了产品的基本配置,连「三桶油」都被某些人说成了土豪暴发户、奢侈浪费、没有社会责任。「油腻」的含义,也从口腹之欲升级到了生活方式,乃至于价值观层面:不爱洗澡、体味浓重、不修边幅只是表象,爱说教、不学习、没追求,却又充斥着莫名爆棚的优越感才是引人反感的根本原因。对「油」字的污名化,由此完成了从物质到价值上的双重升华,更何况是无数人感同身受、充斥腰间的「油腻感」?
人人都在「油腻鄙视链」
但是说到底,引人反感的不是「油」,而是一种可以引发「油腻感」的过剩,一种低质量、无价值的过剩 那些中年人滔滔不绝的人生经验,不仅无法指引今天年轻人的生活,反倒可能阻碍他们努力拼搏、打破陈规;那些洋洋自得、忍不住炫耀的成就,也不过是自身安于现状、没有突破、不再创造新价值的遮掩;那些仿佛早已洞察一切、看透一切的惊人智慧,实质上则是放弃了人生追求、静待人生终点的认命和丧气。这样的过剩,就如同身体里多余的脂肪一样,只会引发病痛和疾病,惹人厌烦,让人除之而后快。
问题是,相较「油腻」「过剩」的「富贵病」,谁会真的希望那个「天下无油」、没有选择的时代呢?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过剩的油腻,正是过去一代人奋斗、开创所留下的副产品。更何况,无论如何的污名和恐吓,也没有人能真正的从身体里摆脱脂肪,就如同身处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油」根本就是我们得以安身立命的必需品。因此,如何定义「油腻」,不仅要看我们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更要看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被卷入这个时代的漩涡之中。敢在大众面前写文章告诫「油腻中年男人」的冯唐自己,不也是一边顶着日渐稀疏的头发写着黄书和荤段子,一边不厌其烦的充当着别人的人生导师吗?
当然,对健身跑马、辞职创业、玩玉写书的冯唐来说,其较低的「油腻感」足以让他承担大众导师的身份。只不过,这样的套路,与生产美食和油脂的厂商,用饱和脂肪酸、纯植物提取、健康过滤等营销词汇,来教导大众如何健康饮食如出一辙 从无油到有油,从美味油到健康油,从低档油到高级油,没有人能摆脱「油腻」,但我们可以不断创造更高级的「油腻」,加入到这场永不停息的「油腻鄙视链」中。放心吧,我们都想摆脱「油腻」,我们也注定会继续「油腻」下去的。
下一篇::「杨永信们」何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