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有「高校鄙视链」?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10月22日

在这个「鄙视链」无处不在的时代,存在一条「高校鄙视链」肯定也不是什幺稀奇事。近日,一篇《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的文章再次引发了一场关于「高校鄙视链」的讨论。文章作者本科毕业于三本院校,靠自己努力考上了北大研究生,但却屡屡在平时社交中被「鄙视出身」。站在作者一边的观点愤慨表示,「高校鄙视链」就是现代版的「出身论」;而反方则指出,高校鄙视链「未必正确,但确实好用」。孰是孰非,似乎莫衷一是。

真实差距催生鄙视

这种状况不禁让人联想到,近年在不少地方遭到抨击的「政治正确」为了显示平等或是尊重,我们对某种特定身份的人说话或做事时,就必须「注意方式」或「自我审查」。在美国看到黑人,即使不少人心底都心存不屑,但起码还是要有表面尊重,和和气气;在国内遇到河南人,可能外省人先联想到的是关于「总部」的段子,但要真是脱口而出「你们河南人凈是骗子」,估计还是没几个人做得出来。有批评者认为,因为这些迂腐的「政治正确」,我们反而会对很多真实存在的问题如黑人犯罪率偏高以及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视而不见。

就「高校鄙视链」来说,无论是出于人人平等的「政治正确」,还是不少三本「逆袭」清华北大的真实反例,我们无疑有充分证据证明「高校鄙视链」的荒谬。但问题是,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绝大多数人即使挤破头都要跻身其中,这正是最重要的诱因。这种真实上的差距,才是「鄙视链」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

要看到差距的正面意义

毫无疑问,「名校」不一定代表「成功」,一名北大学渣也或许真的不见得比三本的学霸表现优秀。但必须承认,在现有的筛选机制下,名校得到智商、学商、情商都比较高的学生,几率显然比三本院校要高出许多倍。而在社会「名校情结」的加持下,名校出身也确能明显提高毕业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几率。纵使不时会有马云、贾跃亭、罗永浩之类的反例出现,但他们的特例只能否定「必然」,却难以推翻「应然」的事实。

其实,尽管社会主流意见一直批判「出身论」,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却在用实际行动实践着「出身论」「成都小区里的阶级斗争」、「学区房热」、「中国式相亲」,哪一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对「出身」的选择和焦虑?某种程度上说,把复杂事物用「标签化」的办法加以归纳,正是人类几万年进化积累出的自然反应。「出身论」同样如是,尽管未必正确,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况。

要想根除「高校鄙视链」,最好的办法无疑是磨平高校中的一切差距。但反过来说,「鄙视链」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吗?假设真的强行拉平北大清华与三本院校毕业生的待遇,强行要求所有人平等对待所有学校毕业生,那幺人们又有什幺动力学习和努力呢?所以换个角度来说,没有「鄙视链」,可能也就没有不断探索未知的野心和慾望,没有青年一代奋发向上的无尽动力,没有当今中国日新月异的青春活力。

上一篇:大事与小事
下一篇:武汉不只抢人这幺简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