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谁》为何会爆红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8月23日

作者:豪士

「我们是谁?甲方!我们要什幺?不知道!什幺时候要?现在要!」这是最近一组以「我们是谁」为主题的漫画,成为网民们争先恐后分享和传播的对象。在短短的几天内,各行各业的小伙伴们都热情高涨地参与进来,脑洞仿佛一瞬间大开,纷纷以极其诙谐的语言改编了这组漫画,赋予了其更多的内涵,极具自我调侃和娱乐大众的成色。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对工作的不满和周遭生活的吐槽,但似乎娱乐搞笑的成分居多。正是基于此,这组漫画得以强烈的幽默感和别具一格的风範成功博取人们的眼球,成为备受大众喜爱的新鲜「玩物」。

大众趣味趋同造就「马太效应」

经过网友们的改编后,这组漫画不仅有行业版,还出现了诸如高校版、地域版、星座版等等,彷佛世间一切的事情皆可往里面装,百般事工都能与此般配,从而衍生出不同风味的东西来。就像一个简单易学的模板,人们轻而易举就能将其模仿成功,使之成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事情。因此,漫画就这样以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传开,这当中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使其越演越烈,越来越热门。与其说是人们平常生活的无趣和压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毋宁说是大众趣味的趋同造就了其广泛的传播。因为看着圈内人都兴致盎然乐此不疲,如果自己不参与进来,彷佛有点与社会脱节之感,或者多少生怕自己显得不合群,于是纷纷效尤改编和转发与自己的生活有那幺一丝丝联繫的漫画,从而使自己迎合大众的趣味,来博取存在感。如此一来,这组本来带给人身心愉悦的漫画就多少显得有点「氾滥成灾」。细细想来,这也符合物极必反的规律。

回到现实中来,大众趣味的趋同是「马太效应」得以落地生根的最大原因,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这种跟风从众之心态显得尤为明显和突出。比如一部本不怎幺出色的电影,一经迎合现实中的某种主义,就很容易引起大众共鸣,驱使人们纷纷走进电影院观看;一部毫无意义的电视剧,一经「水军」的穿针引线,很容易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引得各路人马争先观看;一种味道很一般的奶茶,在花钱户人排队的衬托下,众人可忽略掉烈日的炙烤,排上几个小时就为了喝一口传说中的味道。生活中太多这种跟风看热闹的事情,一窝蜂地喜爱或戮力同心般地鞭挞,这种整齐划一令人为之惊叹。

只是一股风潮

说来也奇怪,这组漫画的原型是出自一位美国的女画家Allie Brosh之手,她于2010年6月17日创作出的这个漫画形象在当时也曾引发过一阵热潮,但谁也没想到事隔七年它突然又在中国的社交平台上爆红了,恐怕连作者自己也很难想得到。据了解,原创者背后有着一段令人心酸的经历,一直饱受抑郁症困扰的她靠画此主题的漫画来进行治疗缓冲,最后集结成书,深受一些人的喜爱。从漫画的内涵来看,这种苦中作乐倒挺符合当下一些人的心境,人们以这种自我调侃的方式释放一种生活的情绪,或者反思生活中的不如意。但说到底,如今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创意实在太少,而模仿抄袭的东西实在太多,以至于一看到稍有点创意的东西就产生大众趣味的趋同,像一阵风一样席卷而来,然后再消失得无影无踪。

回看过往,上一次引发同样轰动效果的漫画主题应该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当时人们也纷纷转发或者略作创新,共同享受某种难以名状的快乐。但时过境迁,现在恐怕已经没有多少人重新拿此作为谈资了。笔者相信,《我们是谁》能够存活的时间也不会太久,估计也就半个月时间的热度。也就是说,在当时看来很热闹很受欢迎的事件最终只不过是一阵风,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很难形成一种经得起时光消磨的经典之作。人们趋之若鹜、人们选择纷纷淡忘,然后再在漫长的岁月里等待着下一次「风口」的飞起。

上一篇:唯恐混改掌声太响太猛
下一篇:盼舆论对「格斗孤儿」负责到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