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视频的传播,两名「格斗孤儿」的故事在网上传播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大争议。一些来自四川凉山的孤儿,在成都的一家搏击俱乐部中每日接受艰苦的训练,并不时进行商业比赛,时常受伤流血。虽然生活艰苦,他们却表示在这里「吃穿住什幺都有」、「回去只能吃洋芋」,因此更想留在这里继续打拳。记得几年前,内地曾经破获一起血汗工厂非法使用童工案件,但在被警察解救的童工却无一例外地表示「不愿意回家」。在血汗工厂里虽然劳动辛苦,工资低廉,却能让他们吃饱饭;如果回到家乡,他们可能连饭都吃不饱。这些格斗孤儿面对的境况与他们如出一辙。
事实上,打拳从来都是底层人士藉以翻身,甚至逆袭的快捷方式之一,因此拳击也被称作是「穷人的运动」 菲律宾拳王帕奎奥,美国拳王泰森,中国第一个国际拳王熊朝忠,都无一例外。某种程度上,我们应该庆幸还有拳击这样一项运动,可以让穷苦人家的孩子,避开与上层人士竞争金钱和资源,仅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就能通往成功;我们也应该感谢搏击俱乐部的老闆,给了这些孩子在困守家乡的前途之外,又给了孩子们另外一种人生的可能,哪怕这种可能仍是荆棘密布。毕竟,如果不去打拳,恐怕就如同视频里所说的,孩子们只能回去放牛放羊,这难道就是我们所期望的?
道路或崎岖 重在扎好围栏
更何况,在现代拳击格斗等运动发展到今天,从十几岁就开始练拳已经是成为职业运动员的必要前提。从这层意义上说,这些「格斗孤儿」能够接受较为标準的训练,留着了人生逆袭的希望,已经比那些血汗工厂的童工好了不知多少。
至于教育 很多人至今仍把在学校上学等同于教育,真的是格斗孤儿们急需的吗?且不说在吃不饱饭、没有家长监护的环境下能否读好书,只说在优质教育成为稀缺资源的当下,真能够改变孤儿们的命运吗?更何况,教育所指的可不仅是在课堂上读书,更包括氛围的熏陶、眼界的开拓和实践的积累,留在成都这样的大城市接收潜移默化的「教育」,也比在大山中读几本书本强不知多少。难道回到大山里,就可以不让孩子们与未来的发展脱节吗?
这些孩子无疑是可怜的,但廉价的同情并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也无法改变他们生存发展资源有限的现实。面对天生的贫困,他们的人生道路注定曲折艰难,不如给孩子们更多的可能、另类的希望,哪怕这些途径可能并没有老路安全。我们更该做的,则是扎好道路的围栏,关注孩子们的基本权益,如有没有虐待、克扣工资、足够的休息时间、获得基本教育的权利等,不让这些遭受命运不公的孩子们,受到二次的伤害。
下一篇::那些逃避现实的高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