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角度看内地教育模式改革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7月10日

教育自身具有独特规律和发展逻辑,教育模式的转换与经济增长保持高度的内在联繫,不同的经济模式也会衍生出与之耦合的教育模式。经济增长是基础,教育模式及制度是上层建筑。由于经济发展方式具有路径依赖而形成惯性作用,那幺这种侧重速度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思维和做法也会体现在教育领域。这要从教育的属性和评价甄选机制分析。

应试教育模式具有合理性

今年是实施高考的第40个年头,而高考的最终落脚点依然是分数。所以,现实中唯「分数论」仍然是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首要选择。应试能力或许可能提高,但是综合素质确是极大下降。应试教育弊端甚多,但联繫到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原理和「分数」的真正含义,仍会觉得,应试教育模式是具有合理性的。

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无非有两种手段:一是采取市场竞争的手段配置,优胜劣汰;二是采取行政计划的手段强制安排,统一标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适龄儿童强制入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入口」的公平,高等教育扩招拓宽了义务教育的「出口」,但同时也降低了高等教育的「入口」的质量,这又加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非均衡,显然,此时行政的手段毫无效益。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决定谁将获得这种优质资源。理论上讲,竞争手段的方式,既可以是单一评价(注重分数),也可以是多元评价(注重素质),而且多元评价更加全面科学。但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多元评价由于成本太高和难以操作等诸多阻碍而被舍弃;相反,单一评价由于操作简单而且公开客观,更是契合了社会公众的心理,所以多年来考分依然是教育甄选的唯一标準。

作为高等教育「入口」的通行证 分数,在人才评价甄选中仍具有重要地位和发挥关键作用,因为它摒弃权力、出身和人际关系对选才的干扰,保证了个人凭才学平等地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所以,在素质教育尚未真正普遍实施的前提下,应试教育仍有生长的深厚土壤和发展的广阔空间。

应试教育乃粗放型教育模式

教育获得发展优化了要素投入质量和使用效率,反过来更可持续的促进经济增长。从这个角度来看,要素依靠什幺样的手段和方式投入,就会形成什幺样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就会在此基础上建立什幺样的教育模式。这是经济增长与教育模式的主要辩证关系。

通过比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应试教育,我们发现二者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一是追求目标相似,即重量轻质,经济发展追求产值最大化和发展的高速度与教学考分最高化和高升学率;二是动力机制类似,即外部驱动,经济增长重视要素投入、规模扩大而忽视科技进步和市场活力与增加教学时间、搞题海战术而忽视素质提高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三是侧重点契合,即非均衡,经济增长重视重化部门而忽视轻化产业与教学侧重「主课」淡化「副课」、重视「优生」而忽视「差生」;三是发展结果趋同,即非良性,经济效益下滑、不可持续和非良性循环与学生综合能力下降、后劲发展不足和非健康成长。显然,应试教育是一种粗放型的教育发展模式。

武汉大学深圳外国语学校语文学科带头人 黄彬彬

上一篇:未成年人犯法怎幺办?
下一篇:从小养到大,税制该调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