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在中国是一件很扯淡的事情」。在上周末的一场活动中,一位知名的非虚构作家这样表示。
这当然不是说「非虚构」在中国还不成气候。正相反,在时下火热的新媒体创业大潮里,「非虚构写作」平台的崛起已不再是一个小众事件了 腾讯旗下的「穀雨故事」、介面旗下的「正午故事」、中国三明治旗下的「破茧计划」、韩寒投资的「ONE实验室」等,已经闯出了相当的名气,甚至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也开辟出了非虚构写作栏目。
只不过,所谓中国的非虚构(Nonfiction),到更像是一瓶贴上了英文标签的本土老酒。在中国,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经产生出《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这样的非虚构作品,当时称为「报告文学」、「纪实文学」;近几十年,传统媒体上的「特稿」、「深度报道」等,也几乎可以等同于今日的非虚构作品。只不过,随着近些年何伟、梅英东、张彤禾、欧逸文等外国作家在中国的火热,才让「非虚构」这一舶来词逐渐替代了以往并不统一,内涵不乏矛盾的称呼。
资本诱惑商味浓
当然,从图书电商平台上生搬过来的这一套「僭建」,起码有一个作用,就是强调了这些作品的文学性、商业性,而不是文字自身的真实性、批判性。于是,近些年来与「非虚构」不断发生联繫的,除了上述写作平台的快速崛起,就是各种以「非虚构」作为招揽的商业活动,各类写作培训、创意课程的不断出现。近期有报道称,《太平洋大逃杀》、《1986生死漂流》先后被电影公司看中,被以高价收购了影视采编权,华丽变身「IP资源」。可以想象,历经重重监管和自我审查之后,变身影视之后的非虚构写作,其真实性、批判性、客观性等独特价值,还能被保留多少。
无疑,资本不一定能够驯服非虚构。但回看刘宾雁、程益中等前人的历史遭遇就会知道,无论是「报告文学」还是「深度报道」,文字自身带有的巨大力量,从来都无法摆脱权力的警觉;而近期众多娱乐八卦账号被封也从一个侧面显示,悬在每一位非虚构写作人头上的,都有一把叫做不确定性的利剑。
有人说,快速变动的中国,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为非虚构写作培植了丰厚的土壤。也有人说,非虚构写作在中国,就好比是「沉船上的桅杆」;传统媒体的大船已在各种「不确定性」的冲击下沉入水底,只有少数船员还抱着桅杆立在上面,从事非虚构写作。只是,沉船是否仍在下沉?桅杆上的船员能否幸免?或许,非虚构的最大危险,就是桅杆上的船员,在继续下沉的船上,还幻想着能够看到远方的美景。
流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