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士
受全面强监管和金融去杠杆的影响,内地资本市场最近一个月以来风声鹤唳,遭遇股、债、商品「三杀」的悽惨局面。也许是出于安抚,「一行三会」在上周最后两个交易日开始改吹暖风了。首先是人行在上周五进行了4590亿元MLF操作,来缓解去杠杆过程中造成的流动性枯竭症;另外,人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4月份央行资产负债表已重新转为
「扩表」;其次是银监会当天的通报会提出自查和整改之间安排4到6个月缓冲期,新老划段;再到证监会明确资金池监管并非新增要求。
A股跌跌不休敲警钟
从最近监管层的动作来看,想要极力维稳市场的意图非常明显,即希望市场不要误解和担忧前期密集出台的政策,释放出并无打压市场之意的信号,以此来缓和市场的恐慌情绪。笔者估计,最近市场的跌跌不休多少已令监管高层坐立不安,毕竟监管利剑高悬令市场阴云密布,新的风险正逐渐暴露出来。就拿A股来说,虽然大盘指数只下跌了250个点,但已经有1800多只个股的收盘价低于2016年1月7日的最后一天的「熔断」,不少上市公司股票出现断崖式下跌,甚至遭到腰斩,股权质押风险再次敲响了警钟。
2015年的「股灾」还历历在目,教训不可谓不惨重,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监管层必须警惕金融降杠杆过程中或可能引发新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经过前期雷厉风行的监管风暴后,这次监管层选择适度「服软」,也在意料之中,毕竟在目前国内外政治经济风云变幻之际,稳字当头才是第一要义。
加强监管仍是大方向
受「一行三会」暖风影响,股债市场大跌之后得到了暂时喘息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思考的是,为何每次监管层加强监管都会引发市场极度的恐慌和混乱,是监管机构能力不足的问题还是过去几年金融系统过度自由化产生的不良反应呢?毫无疑问,监管滞后、监管不协调和缺乏对市场进行预期的引导,都是引发市场极度不适的关键因素。不可否认,金融市场的走势与金融监管本身就存在对立情绪,但在中国金融市场,这种情绪似乎更加突出。试想,如果监管层在出台政策之前,能进行预期的引导和政策沟通的话,或许不至于令市场的情绪那幺极端化,也不会造成由于监管加强而引发新一轮的风险。一言以蔽之,中国的金融监管和金融市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魔咒仍未改善。
从最近一连串的政策来看,金融监管仍是大趋势,不会因为市场动荡而结束,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毋庸置疑是要把防控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首先是强调底线思维,其次是监管节奏的快慢,而监管的大方向应该不会改变。「要开正门,堵偏门」,银监会相关负责人的这句话或许最能概括高层的意图。就拿银行业来说,不管是银行同业业务,还是委外业务,长期必然会进行下去,但可能往后更多的是加强监管部门的协调,加强和市场的沟通,从而实现有序的去杠杆,使市场出清,达到防範金融市场的目的。
下一篇::好人联手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