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争端升级态势下,下半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实体层面,融资总体收紧,社会融资增速下降,企业销售回款大幅放缓,各行业拖欠款增多令资金链紧张。债券违约潮接踵而至,互联网金融接连爆雷。在此背景下,内地经济去槓桿之路来到了抉择关口,宏观政策面临着重新调整的压力。
7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发力,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松紧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会惠及实体经济,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一时间,市场充斥「放水」之声。这一次,流动性之水会去到该去的地方吗?资金会不会又绕道而行,去到不该去的地方?过往的经验显示,这样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
放水呼声不绝于耳
过去十年,众所周知的中国经济两轮大放水,一是2009年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货币与财政比翼齐飞,结果带来了房价暴涨、产能过剩、房地产高库存和地方政府高负债等问题。二是2015年宽货币与宽信用相结合的大放水,以5次降息、6次降準、降低房贷基準利率,以及棚改货币化,直接推高了三四线城市的房价。
在上两轮货币大放水过程中,以创新之名而大行其道的各种通道、非标等夹层、巢状业务,令到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层层加码,实体融资成本依然高企。据知情人士透露,围绕银行的信託、基金、理财产品,很多银行高管的亲朋好友躲在幕后,他们青睐做劣后级托底,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这些钱收回来无风险,但是劣后级资金的息差收益高得惊人。
随着内忧外患交织下的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新一轮放水呼声不绝于耳。今年以来,人行已先后开启三次定向降準,累计释放了1.55万亿基础货币。6月初,人行宣布扩大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範围,将原本不被银行接纳的AA+、AA级信用债纳入其中。7月18日,人行窗口指导银行,额外给予MLF资金,用于支持贷款投放和信用债投资人。这还没完,7月20日晚间,一行两会发布资管新规配套细则和理财新规,较4月发布的资管新规相比尺度有所宽松。
截至目前,此轮宏观政策调整只是适度放松货币,信用并未同步放松,降息这样的利率手段尚未采纳,融资平台、影子银行等融资途径仍然受到严格限制。然而,随着下半年贸易战对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放水的力度会不会更大?历史会不会重演?事实上,希望金融去槓桿与财政严监管能够放松甚至完全转向的声音不在少数。如果经济下行影响到增长目标的实现,势必对决策层的政策定力产生动摇。
严监管不应改变
尽管如此,仍必须看到,今年以来债券违约潮接踵而到、互联网金融接连爆雷,固然与财政金融政策双双收紧这一宏观背景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近年来内地信用恶性膨胀、信贷盲目扩张所导致。据相关部门统计,2015年中国非金融部门债务增量与GDP增量之比高达4.9,即一个单位的经济增长,需要近5个单位的债务扩张。随着债务扩张的边际效应递减,信贷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年递减,这样的债务扩张注定不可持续。于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三去一降一补」,金融「去槓桿」成为宏观决策的主导思想。
如今,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宏观政策由「财政金融双收紧」状态转向更加积极财政政策和金融结构性宽松。这将有助于缓解目前实体融资偏紧、社会融资增速下降的状况,加大企业销售回款速度,纾缓实体资金链紧张。然而,宏观政策的微调并不意味着金融监管的放松,否则,原有的问题没有解决,又会回复到过往的老路上,重得过往的错误。
不少有识之士指出,既要面临外部冲击,也要直面中国经济的真实问题。在保证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不应改变严格的监管规则。金融监管需要持续加强、地方政府举债渠道仍需规範,社会融资机制亟待完善,只有在完善制度建设、严格执行规则的基础上,充裕的流动性才可能流向该去之处,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才可能下降。
今日时报记者 李颖
下一篇::退市新规是制度的全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