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青
很多人将2015年誉为香港的「创科年」:创科局和港科院先后成立、瑞典卡罗林医学院在香港设立全球第一个海外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学院在香港成立首个海外创新中心 上述事件在香港紧锣密鼓地发生,无疑彰显了港府对创新科技的高度重视,国际机构对香港创科环境的看好。但坦白讲,上述事件之所以引人关注,恰恰是因为香港的创新科技在很长一段时间鲜有突出进展。某种程度上说,「标誌性」事件的意义更多在于「造势」或是「营造氛围」。
创科氛围初步形成
但到了2016年,香港创新科技的氛围已经逐渐发生变化。一方面,对于创新科技的鼓励与推动已经不仅仅是政府在做,许多知名的创科风投、创业平台正在不断加入进来,如阿裏巴巴旗下的「香港创业者基金」于2016年进行了进驻香港后的首笔投资,三家香港本土创新企业获得注资;而由世界级的创投基金公司──红杉资本牵头成立的「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亦在2016年成立,以导师创业辅导加产业和资本支援的模式,助力香港青年人自主创业。另一方面,香港创新科技也逐渐从「营造氛围」之「虚」,向「落地」之「实」进行转变,最大标誌就是系列支持政策的出台以及资金的投入。2016年,港府在施政报告中推出了众多大手笔的资金支持计划,迅速获得通过并落地执行,如20亿元的「创科创投基金」、5亿元的「创科生活基金」、20亿元的「院校中游研发计划」、助力中小企应用科技服务的「科技券先导计划」等,此外,科技园及数码港亦分别成立基金,用于投资科技初创企业。政策的落地和资金的涌入,说明香港的创新科技氛围已在社会初步形成。
创新生态圈待营造
有了之前的基础,2017年的香港创新科技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便是进一步完善香港的创新生态,令香港成为对全球创新者最为友好的地区。这一点,年初的香港就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开门红」──特区政府与深圳市签订合作协议,将在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此项目若能成功运作,必将有利两地融合优势,发展成世界创新科技的「新硅穀」。
而在上月发布的施政报告中,特首梁振英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香港的创新生态。比如,为更好地解除创业者和创新人才的后顾之忧,特首提出将在科学园旁边兴建一座「创新斗室」,提供灵活设计的住宿单位,配以共用工作空间等设施,租予科学园内的培育公司或初创企业的人员,或园区内其他公司的外地科研人才;在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方面,施政报告指出,政府会与生产力促进局成立「知创空间」,分享实用技术和技能,推动转化科技创意为工业设计或产品,支援本港的初创文化及「再工业化」;此外,政府还筹备在将军澳工业恏兴建数据技术中心及先进制造业中心,推进包括生物科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在内的优势产业。可以看到,政府政策的思考方向,已不再局限于创新和创业行为自身,而是已开始着墨于事关创科长远发展和稳定运营的上下游产业,以及人才、技术转化、服务等创新产业必不可少的周边环境。有理由相信,上述政策若能加以良好落实,定将有利香港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圈。
下一篇::A股趋于港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