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施策解决领展问题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6年11月30日

香港坊间有说法认为,港铁、领展、强积金,是压在港人身上的「三座大山」。其中,又以领展被视作香港社会问题的集中缩影:房租贵、年年加租、逼走小商户,引发公屋居民怨声载道。近年多位政府官员表示,希望领展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11月24日,立法会亦通过议案,要求政府「制衡领展独大」局面。似乎痛骂领展已经成了香港社会的某种「政治正确」,但又有多少人曾经认真想过,如何妥善解决领展问题?
领展问题全民声讨
社会上最常见的观点无非是:政府财政年年「水浸库房」,富到流油,理应出钱回购领展。表面上看,这样的提议似乎可行──截至11月25日,领展的市值已经达到1165亿,而市场估算认为,政府若要全面回购领展,还将付出至少三成的溢价,共计接近1600亿元,即相当于今年3月底政府财政储备8600亿元的近五分之一。
但即使不考虑资本市场的波动,收购顺利进行的话,回购领展亦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政府回购领展的目的,无非是让领展旗下的公屋商场、街市、停车场等资产回归公共属性,但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政府将重新负担起庞大的维护、翻新、人员等开支,再为财政的量入为出增添负担,最终仍难免重蹈2004年政府将其私有化的覆辙。
其次,一旦回购领展,公屋资产不再实行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固然租金水平将因为不再逐利而有可能下降,但整体的资产素质也将面临投入减少、设施老化、环境和服务退化的窘境,这又是否是所有公屋居民所愿意看到的?更何况,领展手中拥有的只是部分公屋资产,政府回购相当于向特定的公屋居民提供变相补贴,亦在不同的公屋之间制造不公平,在财政的普及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上都有很大问题。
尤其应当指出的是,政府的财政储备绝不仅被视作普通的家庭「应急金」,而是既要应付日常的运作开支,支付工务工程的开支,当中亦包括了不可随意调拨的特定基金,例如土地基金、奖券基金、赈灾基金等。在特定的时期,财政储备还需要发挥稳定市场,应付未来需要的作用,比如加强港元的稳定性、在经济逆转时发挥缓冲作用、应付未拨备负债及已承诺开支、衍生投资收入、应付人口老化带来的挑战等。1998年时,港府为了对抗大鳄进攻,保持金融稳定,就先后动用了1180亿港元进入市场。若按照同等比例的资金来算,同样效果的资金在今天则需要1.4万亿元之巨。可见,政府的财政储备作用意义重大,任何一分一毫的花费,都需要以全香港的长远价值作为考量。
不可头痛医头
事实上,领展问题之所以招致全民声讨,绝不是单纯的营商手法问题,亦非简单回购就可以一劳永逸,更不是「一家独大」的问题──领展自上市后就一直面对着市场上的各类竞争。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资产只有在可以流动的情况下,才会彰显价值。就领展问题而言,其中的一个核心矛盾在于,领展有的选择,无论是增加投入、维持精英或是出售脱手,领展都可以从中谋取利益。惟有公屋居民却没有选择。试想,倘若是普通的私人物业,周边的商场、停车场、街市得到翻新,在吸引人流的同时亦推高了租金,更多的私人业主只会是开心多过伤心,因为这意味着自己持有物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值。而公屋居民之所以对领展感到愤怒,正是因为自身从领展旗下物业价值提升之中,得不到丝毫的好处,反而还要承担由此带来的成本。再加上公屋居民本身收入水平受到限制,不少年代较久的屋恏更是随着人口老化而充斥着行动不便、收入较低的长者,这很难不让他们将怒气瞄準领展这一最明显也最直接的目标。
在出席秘鲁APEC会议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嘱託特首梁振英带领特区管治团队继续「综合施策」。显然,要解决公屋居民面对的民生问题,也需要综合施策,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制造另一个问题来解决上一个问题。如上所述,「回购领展」只会给政府财政造成更多的无底洞,既不符合香港财政量入为出的原则,亦不利于经济、民生的长远发展。归根结底,领展议题之所以成为今日的「大山」,并不只因为公司的经营手法,而是与香港的公屋政策、土地政策、房屋市场、扶贫安老等多个层面的冲突有关。因此,要解决领展问题,亦必须依靠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方能解决。
上一篇:人大释法毋庸置疑
下一篇:冀立法会速回正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