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150年: 一个未完成的故事,作者:(英)威尔 贡培兹译者:王烁、王同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1日
英国人威尔 贡培兹的《现代艺术150年 一个未完成的故事》是个大部头着作,530页。作家担任过伦敦泰特美术馆总监,通晓艺术史,他独辟蹊径,次第梳理150年间现代艺术发生的社会、政治、哲学、科技、音乐、民间元素、原始图腾等多种背景源流,绘声绘色将百多年来走马灯般过场的现代艺术家和大事件捋一遍,轶事逸闻穿插在艺术宣言和理论之间,读来顺畅,一点不枯燥,但要说我由此理出一条清晰线索,却远谈不上,最深的感受是 长见识。
以前看抽象艺术,如果不借助说明,这些毫无指向实在物质的线条、颜色、图形,常常令我一头雾水,虽然知道艺术家必有所指,作品必定隐含着某种和现实世界的关联。后来,我从最初的茫然,到尝试绕到作品后面,看看有些什幺天机泄露出来。那些描绘自然光影和主观感受的印象派,渐渐由陌生而熟悉。那些扭曲的人形和事物,怪异的物件,淩乱的线条,规整的几何色块,至少还有艺术家的手作痕迹,循迹而去也能揣摩。这些,都算是我阅读《现代艺术150年》的背景。就这样,一边阅读,一边回忆,一边感受,一边理解,当循着贡培兹的述说走到20世纪末,见艺术家天马行空的观念,赋予日常生活现成品以新价值,诸如此类,就觉得, 现代艺术 和 艺术 似乎越来越不是一回事了。古典艺术表达可见的现实,现代艺术表达无形的思想。艺术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非艺术的成分大量进入,这种混杂、混搭、混合 当是西方艺术家对两次世界大战、工业革命、科技飞速发展、消费主义等社会巨大变迁的观察、思考和回应,表达方式和传播介质也因物质极大丰富、哲学思潮迭起而五花八门、光怪陆离。
也因此,现代艺术像一个巨大容器,百多年间各家各派都被收纳进去,又兼各流派互有交融重叠,越往后,就越难将某个艺术行为和作品清晰界定和划分。比如流行文化,乍听之下并不陌生,我们时时都在流行文化的裹挟中,细究却又似是而非。什幺是流行文化?流行文化和现代艺术有何关系?贡培兹说: 1957年,汉密尔顿以非凡的远见将流行文化定义为: 流行(为大众设计)、短暂(短期解决方案)、可消耗(容易被忘记)、低成本、大量生产、年轻(针对青年)、诙谐、性感、噱头、刺激性、大事件。 这清楚表明,波普艺术不是艺术家为幼稚公众创造肤浅艺术品的愚蠢行为,而是一个高度政治性的运动,它敏锐地意识到在其所描述的社会中暗藏的邪恶和危险。如1870年代的印象派艺术家,波普艺术家们环顾四周,记录下他们的所见。 在这个定义下,我们观看曾梵志、方力钧、王广义、岳敏君、张晓刚们笔下那些傻笑的、丑陋的、正襟危坐的、面无表情的、整齐划一呆板的 人物,面目可能会更清晰些,就能对艺术家和作品多一些理解、尊重和宽容。当 艺术 贯以 现代 前缀,便不再单纯,更接近于政治宣言和社会运动。当然中国当代艺术短短30来年跨越了西方现代艺术150年发展曆程,表现更複杂。
艺术包罗万象,也彼此相通,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感知着色声香味触,不同感觉又可以互为移情和表达。贡培兹叙述一些现代派艺术家尝试在绘画中表现出音乐流动的节奏、韵律以及被音乐会现场所激发眼前出现画面,很玄妙,但在经过训练的大脑中不是不可能发生,绘画与音乐由此融合。 音乐,当不伴随演唱或歌词,是一种完全抽象的艺术形式。漂浮于空间的小提琴声和雷鸣般的鼓声可以不借助任何直接的表现,而将听众送到某个想象的情境中。听众自由放飞其思绪,对音乐做个人化解读。他被音乐感动,必定是因为作曲家以能激发此类反应的方式安排了音符。抽象艺术最早的例子都与此类似,只不过艺术家用颜色、形状完成这种排列。 这个表述唤起我多年前听音乐的感受和经验。同样,面对那些色块和线条,即便不了解背后故事,却可以感受其间的节奏和韵律,流畅、和谐、枯涩、暗黑、生气蓬勃的 诸如此类传达的讯息。也许,面对抽象绘画,除了眼观,内在的耳还要去仔细聆听。
此书好读,信息量却大,一次阅读完全可能囫囵吞枣。更兼插图太少,作家大多数时候是在 讲画 ,对没见过作品的人来说,就好比盲人摸象,摸错的可能完全存在。有暇,还要慢慢细读,更关键的是多看作品。
下一篇::为什幺小说、网剧都不错,《心理罪》电影却没有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