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股市的合作与竞争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1月02日

2016年香港股市的最大事件是「深港通」由準备到正式启动,最大喜讯是首次公开募股(IPO)金额又一年居全球重要股市之首。




两地股市走向一体化
12月19日,德勤和安永分别发表报告称,2016年香港股市首次公开募股(IPO)金额连续第二年位居全球第一。二者估计的金额和上市公司数有差异,德勤估计是1947亿港元,120家企业;安永估计是1961亿港元,117家公司。但是,还有一点是共同的:集资额最大的是中国邮储银行(1658),来自中国金融服务业的新股占总融资额大部分。同时,德勤警告:2017年,香港股市IPO金额全球第一的位置可能被内地A股市场取代;安永则警告:2017年,香港股市IPO金额可能被挤出全球前三名。
股市如同任何其他市场,追求生意和市场规模。因此,人们翘首期盼的「深港通」于2016年12月5日正式开通后至今行情欠佳,令不少人感觉失落。其实,判断一件事对市场的效果,不能仅看短期,而是必须放眼中长期,尤其,诸如「沪港通」、「深港通」等关于香港与内地股市联通的结构性措施,更必须置于一个长时间框架里观察。
明眼人都明白,先是「沪港通」,再是「深港通」,接下来的方向和目标是「沪深港通」。一旦走到那一步,香港与内地股市开始形成一体化架势。走到那一步的前提是,三地股市在市场规範上趋同,在监管合作上紧密;同时,人民币实现充分可兑换。
「深港通」与「沪港通」一样,其性质是关于三地股市联通的制度建设,所以,不能以短期交易额来计较其得失;有关当局在决定其启动时机时也不会刻意从交易额角度来研判。
评定全球股市IPO金额的排名是另一回事,完全是看交易额,因为,那是一项纯数量指标。即便如此,深入分析有关金额,尤其做历史对比分析,也看到同市场结构相关的因素。譬如,正如安永的报告所言,全球IPO市场过去几年倒退,2016年香港市场虽然称冠,却主要因为其他市场倒退;即使香港股市连续第二年称冠,但是,2016年的IPO宗数较2015年下降3%,集资额锐减25%。德勤的报告则指出,香港股市仍居全球IPO金额之首,主要是由于内地金融机构前来香港上市。德勤和安永均预言2017年香港股市IPO金额可能跌出全球第一,甚至三甲不入,因为各个市场激烈竞争,也因为香港与内地股市呈现结构性变化。




审时度势着眼长远
在建立了「沪港通」和「深港通」后,香港金融界和特区政府应当全面审视香港与内地股市乃至其他金融分类市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因为,两地市场之间任何一个制度性、结构性变化,均是一把「双刃剑」 既推动合作也促进竞争。就「沪港通」和「深港通」而言,既然是三地股市联通而逐渐趋于融合,自然会吸引原本以香港为IPO首选市场的一部分企业转往上海或深圳市场。
几年前,上海证券交易所拟设立「国际板」以吸引海外企业上市。因为顾及该举措可能带给香港证券市场IPO以负面影响而被搁置。如果上海在2020年左右实现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目标,那幺,上海股市不必设立「国际板」就能产生同样的甚至更强烈的效果。
市场本身产生的合作与竞争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愿望为依归的。11年前,当香港港口运输开始遇到来自广东港口竞争时,有人指望中央给予协调,让广东省珠三角厂商把他们生产的商品,出口全球市场的均由香港港口运输,输往内地的经广东港口。然而,广东省珠三角的大部分厂商属于香港投资者,他们服膺市场準则,毫无疑问地选择深圳盐田港。试问:一旦企业 无论内地还是外国企业 能够在香港与沪深之间选择IPO上市地时,尤其,在上海建成以人民币为主要定值和工具的国际金融市场后,香港以什幺来吸引企业上市?
中央在决定「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启动时机时,均不追求所谓「开门红」,而是审度政治形势,着眼市场长远。特区政府和香港金融界,也应当从香港与内地股市及其他金融分类市场的合作与竞争的全局,制订和实施今后几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相关规划和政策。
上一篇:资金面紧张 沪指缩量下挫险守3100点
下一篇:沪指翻红站上3100点 煤炭钢铁发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