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缪印堂:他希望科普漫画后继有人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8月06日

忆缪印堂:他希望科普漫画后继有人

缪印堂彩墨作品《古树新芽》。漫画家杨树山供图

忆缪印堂:他希望科普漫画后继有人

漫画《音乐家的胡子——音乐有益于健康》。

  漫画家缪印堂是一个爱才之人,特别是经常提携后辈,因此有不少忘年交。今日时报采访了他生前的几位老友,追忆这位“中国科普漫画第一人”。

  他提出“科普漫画”概念,也是音乐发烧友

  缪印堂1935年出生于南京,曾在《漫画》杂志、中国美术馆、文艺研究院等单位工作,去世前任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曾获中国漫画最高奖《金猴奖》,其作品《四大发明的反思》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

  漫画家左川与缪印堂相识40多年,据他讲述,缪印堂从小没有学过画,完全是自学,十五六岁的时候投稿漫画被爱才的米谷先生赏识。学生时期,缪印堂“因为生病的原因,手术拿掉了下颌,吃饭上只能吃些软的食物,睡觉的时候躺下常常会呼吸困难,因此总会坐着睡,他生活上有很多我们想不到的困难,但是他人非常乐观”。

  上世纪80年代,缪印堂提出了“科普漫画”的概念,他主张把自然科学比较深奥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漫画形式表现出来。漫画家王九成与缪印堂是忘年交。谈到缪印堂漫画的艺术特色,王九成表示:“缪老师是中国科普漫画第一人,也是开拓者,科普漫画一开始属于小众的,他很早就画了电脑题材的漫画,还有不少科学类、反迷信的漫画,对科学知识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也开阔了漫画的社会功能。”

  除了创作《啊,危险》《矛盾的统一》《四大发明的反思》等漫画,缪印堂前些年还创作了四格漫画《王大爷趣事》。王九成称:“搞漫画的人很少涉足动画领域,他的《王大爷趣事》就被拍成了动画,这就说明他的作品能够过渡到现在的新漫画,老漫画讲究评议、讽刺,新漫画讲究叙事,用蒙太奇和镜头讲故事。”

  生活上,缪印堂是个很规律的人,平常喜欢音乐、收藏、美食。王九成说:“他是音乐的发烧友,我到他家的时候,他有专门的柜子收藏音乐,从唱片到磁带,再到光盘都有,包括西方的古典音乐,还有中国民歌,他喜欢听着音乐创作。另外,他还喜欢藏书,我觉得中国漫画界要是比藏书,第一个是丁聪,第二个就是缪印堂。他家整个一面墙都是书墙,这几年也送了我不少书。”

  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也跟缪印堂有过不少接触,他回忆称:“他喜欢收藏表,屋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表。他可能对时间有特别的兴趣,还主编过很多漫画书,比如交通的、爱情的,有几幅就是关于钟表的。另外,他对美食也有研究,2008年的时候我们一块吃饭,他那会儿牙就不好了。当时上了一道菜,肉比较松软,他就开始谈了,这个菜做得怎幺样,聊起来一套一套的,像个美食家。”

  追忆

  缪老师为人谦和、与人为善、提携后人,与他交流从不吝惜,电话拿起就放不下。尤其他编纂出版的《漫画艺术ABC》,许多初学者都是看着这本书从懵懵懂懂成为了漫画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我就是看的这本书开的窍,并在启发下义务地为漫画爱好者讲了无数次的课。

  ——漫画家、缪印堂学生朱森林

  我有时候感慨新媒体时代对传统媒体时代的影响,焦虑于漫画创作遇到的困难,老人家总是开导我要乐观,他认为,任何时代都有漫画创作的广阔天地,要与时俱进,多开拓新媒体时代的漫画创作,多在网络领域探索途径。缪老的乐观和远见,都给我很大的影响。

  ——漫画家、缪印堂学生杨树山

  缪老希望编一本《中国科普美术精选集》因为科普美术多年来一直也没有这样一本集子,所以老先生一直叮嘱我们做好这件事,去年开始形成这个想法,今年开始做,这个项目也算是老先生的遗愿。他一直关心科普漫画的发展,希望科普漫画后继有人。

  ——中国科普研究所姚利芬

  采写/今日时报记者 田超 实习生 张馨心

上一篇:《鲛珠传》8月11日上映,张天爱称自己拍完紧张得不敢看
下一篇:电影《三生三世》引发质疑,主创回应杨洋“扯面”达到创作初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