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文
反对派过去的选委会选举部署,一向都是「参选特首导向」,即是由哪个党派的人参选特首,就由其统筹选委会选举,就如2008年的梁家杰、2012年的何俊仁,都是先决定了特首参选人,再由所属党派统筹选委会选举工作。然而,这次情况却大为不同。反对派不但表明无意派人参选,而且在选委会选举中也改变了以往大党包办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由不同界别人士统筹,多点开花,最终取得了约四分一的选委票,成为了特首选举的「关键少数」。
反对派背叛了自己的支持者
按反对派所取得的选委票,已足以提名两人参选,但反对派至今仍表示无意派人出选,反而是打出了「造王牌」,希望支持与他们「理念相近」的建制派参选人。这是反对派首次在特首选举中打出「造王牌」。
近几届特首选举,反对派从未缺席,今届却宁愿「造王」,不愿自己当「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反对派自己无「王」可造,不但在于其选委票不可能单方面造「王」,更在于反对派现在无人可选,要选的都选过,余下的人斤橭多少大家心知肚明。二是今届参选人中有反对派属意的人选,在路线及定位上是反对派可以接受,最重要是他参选有胜望,所以反对派宁愿扮演「造王者」的角色。
反对派这样做其实不无争议,始终反对派是香港政坛一股重要力量,特首选举是一个重要宣示政见的舞台,反对派就算明知胜算不高,也没有理由缺席,而扮演「造王者」的角色,这是对自身的矮化。在逻辑上,选民支持反对派选委,主要是希望他们选出符合其理念的特首参选人,如果反对派因为「造王」目的而支持建制派参选人,等于如是扭曲了支持者的意愿。如果选民希望支持建制派参选人,直接投给建制派选委不是更直接吗?何必投给反对派?因此,反对派的「造王」某程度是背叛了自己的支持者。
参选人不可站在中央对立面
固然,选委投票也是一种「造王」,反对派「造王」似乎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反对派要造的是什幺「王」?《基本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依照本法的规定对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这说明特首既要向香港市民负责,更要向中央政府负责。但反对派要的,却是推翻人大「八三一决定」、否定人大释法、搁置二十三条立法的「王」。简单而言就是对抗中央路线的「王」,向中央sayno的「王」。
任何参选人要得到反对派选票,就必须回应其开价,但假如接受了反对派全部或部分开价,该参选人就等于是站在了反对派这一边,站在中央的对立面。试想一个不认同人大「八三一决定」、否定人大释法的参选人,还怎可能归类为「爱国爱港」?中央开出的特首条件中,「爱国爱港」是根本,一个并非「爱国爱港」的参选人又怎可能得到建制派选委票支持、又怎可能得到中央任命?
反对派手上的300多票并非铁板一块,就是参选人满足其诉求,真正得到的也可能是一半多一点,但如果为了这百多二百票,而站在了中央和建制派的对立面,等如丢弃了自己的原则和宗旨,还可以叫做建制派吗?「造王」只是「死亡之吻」,所有建制派参选人都应慎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