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心声】支持渔业升级转型促发展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1年07月03日

香港渔民青年会主席、新界青年联会副主席 崔景恒

增加土地供应,解决房屋供应压力,一直是每个希望香港繁荣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之共识。问题是对于渔农界而言,若增加土地供应的主要来源在于填海造地的话,便必然容易产生冲突。不过产生冲突却不等于绝对矛盾,但过去社会基于反对派的理屈气壮,在他们的为反而反面前,渔农界的理性意见很多时便难以说清,更容易被反对派曲解及借题发挥用作拉布,但若为顾全大局而放弃发声,又容易被社会误以为渔农界毫不在意。现时在中央政府一连串「组合拳」下,香港已渐渐雨过天清,立法会也慢慢回复理性论事,政府是时候更用心了解包括渔农界在内各行各业的意见,让香港可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取得真正共赢。笔者在此希望试以渔业,阐述一下有何共赢空间。

发展渔业产业基地

现时香港共有6400多艘第三类船(渔船),当中约有4100艘渔船可在香港水域捕捞作业,由于这些渔船可在全港大部分水域捕捞,现时若进行海事工程,首当其冲便会影响这些渔船,当然还有工程附近的养殖户。因此,支援这些渔民转产转业,必将减少工程对渔业的压力。而最佳的解决方法,并不是作出现时根本不符市价的所谓赔偿,也不是让渔民上岸当保安、司机等其他职业,而是让他们升级转型,从事其他渔业相关行业,继续一展所长。

连同政府正在研究的明日大屿,近10年香港正规划、正进行或已完成的海事工程约3000公顷,加上近年即将全面禁渔的海岸公园大约2000多公顷,加上海岸公园的核心区,渔业已损失超过5000公顷的可捕捞水域,然而政府除了开口埋口,推出已近10年的5亿元渔业持续发展基金之外,根本毫无像样的政策措施协助渔业持续发展。因此,在已填海或即将填海的土地上觅出一些土地作渔业用途,促进渔业持续发展实属合情合理。例如参考日本的豊洲鱼市场,由当地合作社牵头,配合捕捞、批销、加工、零售、饮食和旅游观光于一身的成功模式,香港又能否觅地推出由渔民团体经营,同样集合这些功能的渔业基地,甚或加入旅客酷爱的休闲渔业元素,这既可让更多捕捞渔民转型,减少海洋捕捞压力,也可让渔民脱离个体户的模式,更易适应时代变化。在美国,休闲渔业总产量约为商业渔业的2%,总产值却是其13倍,可见香港渔业若可转型,必定大有可为。

支持渔民把握国家机遇

此外,现时国家强大,为促进香港发展,把握「一带一路」及「大湾区」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必然是重要趋势。就此,不少捕捞渔民,包括现时于南海生产的港澳流动渔民也期待可把握国家政策升级转型。当中,以发展远洋渔业及在「大湾区」进行深水网箱养殖的政策最为成熟,也有较多的成功例子。当然,现时国家为协助港澳流动渔民持续发展,已在惠州建立养殖产业园协助港澳流动渔民先导转型,但要支持更多渔民升级转型,无疑还需要更多空间;此外,「大湾区」有长达上千公里海岸线,拥有丰富水上活动资源,不少港人其实酷爱在广东水域垂钓,同样不少游客也热爱前往香港休闲钓及游览地质及海岸公园,大湾区又能否推动跨境的休闲渔业?善用港澳流动渔民对香港及南海水域的熟悉,必定可谱写出崭新而广受欢迎的全新产业。

鉴于篇幅所限,笔者仅能在渔业着墨,但由此可见,香港政府觅地同时要关顾渔农业,积极为包括渔农业在内的各行各业思考发展政策,把握国家发展机遇,让香港百业兴旺,才是长治久安之本。

上一篇:【湾区青年】既迎优才又纳专才
下一篇:【国际视野】美国炒作「核辐射威胁」凸显双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