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立法会议员 梁志祥
近日,行政长官、保安局局长、警务处处长纷纷发声关注媒体的不实资讯问题,令「假新闻」议题成为社会热话。说实话,「假新闻」并非新问题,其所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修例风波期间,有媒体将网络上「831打死人」、「新屋岭强姦」等流言「包装」成新闻,製造仇警情绪,严重影响止暴制乱工作。香港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后,假新闻也严重影响了特区政府的抗疫工作:「DNA送中」、「安心出行实为监控」、「疫苗打死人」等假新闻频现,疫苗气泡政策也被某传媒恶意地和内地「社会信用体系」联繫在一起。
假新闻横行,原因之一是在香港做传媒几乎「零门槛」:注册报刊只须提供简单资料,没有任何实质门槛限制;形形式式的网媒,很多连公司注册或社团注册都没有,在社交平台开立一个专页,就可自称「传媒机构」,变相令记者也变得「零门槛」,就连13岁的小朋友也能挂着「记者证」到示威现场採访。修例风波期间,有「记者」在示威现场以言语侮辱警务人员、阻碍警察执法,甚至试图「抢犯」。此类所谓「记者」令市民对记者这一群体的职业操守产生怀疑,对有专业新闻训练、坚持新闻职业操守的记者而言也很不公平。
另一方面,香港处理假新闻的法律制度有明显缺陷。针对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不实报道,市民可向法定机构(通讯事务管理局)投诉,其做出的决定具有法律约束力。但针对报刊,市民只可向香港报业评议会投诉,而报评会只是行业组织,其作出的决定没有法律效力,更不必说早已氾滥成灾的网媒。
现时,特区政府应对假新闻措施仍停留在「澄清」,除新闻公报外,有时也通过「添马台」等社交媒体澄清,对减少不实报道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所帮助,但还远远不够。政府必须推动立法完善监管媒体的制度,例如要求报刊须有一定的发行量、聘请一定的人手才可获注册,设立记者注册制度确保记者有一定的专业水準和职业操守等,从制度上加强规管媒体,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假新闻问题。
下一篇::【名家指点】留意「隔山买牛」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