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疫情折射各地政府优劣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20年05月29日


文/李明生

新冠肺炎侵袭人类,无分国籍、政见俱会发病。疫情既是对人类医疗卫生文明的考验,也检验了不同政体的应对优劣。的确,面对同一只病毒、同一场疫症,全球各地所採政策虽大致相同,包括根据世卫指引维持社交距离,惟在许多细节方面却始终存在分别。毫无疑问,这是上佳时机去重新审视「哪种政府及政治模式是最好的」,甚至可作为日后政治学、政治课、政治讨论的必然题材。

港府派口罩开先例

再以最新港府向全体市民派发可重用口罩为例,这项工作绝对是史无前例。环顾世界各地,最多只见派发有限量的口罩,而非可重用多达60日的口罩,更莫说所涉人口多达750万。不少地方便一直搞不好口罩供应链,迟至最近方有条件要求市民在公众地方戴口罩;更极端的是,美国有名保安员竟因要求访客戴口罩,而不幸地遭访客枪杀。饶是如此,凡此种种的外国新闻,香港市民皆彷彿置若罔闻,又因主流媒体或常接触的网媒之类根本刻意淡化,以致不少港人「身在福中不知福」,还在抱怨港府派口罩是「迟来了」云云。只要放眼国际,便可知不同政府的优劣何其明显!

再如复市、复课等方面,香港好不容易挺过第二波疫情,在多日整体及本地「零确诊」之后,经济社会终有条件逐步恢复正常运作。可是,港府还是审慎为之,以市民大众的健康安全为大前提,恢复工作都是循序渐进推行,不会急就章拿生命作赌注。相较而言,有地方提出「群体免疫」,无疑是拿人民生命来豪赌了。结果,这名狂人身先士卒、几乎丧命。许多地方的疫情纵比香港严重,目前也在推进比香港还要宽鬆的复常措施,包括容许多达22人同场竞技的足球赛事(香港限聚令仅放宽至8人);而且,还有地方在疫情远未受控,由每日确诊者到死亡者都尚处高位的情况下,就贸然强推撤销封城命令,当被问及会否导致更多人死于疫症,该领导人更不讳言「可能会有一些」,重申「我们必须让国家重启」。一个地方是如何重视人命,另一些地方是如何看待人命,上述例子岂非明显不过?

莫把制度理想化

理论指出,民主制度确保政府施政以民为本,但从实际经验可见,相关说法似乎过分简单化、以至过分美化,这是大家借今次疫情必须认清的第一点。当然,如果政府施政欠佳,民主制度可让选民以选票惩罚执政者;惟观乎上述地方的实际情况,这种监察制度发挥了预期中的效果吗?事实上,就连所谓握有监察第四权的传媒,只要政府存心隐瞒的话,包括只计算及提供在医院死去的确诊人数,而不包含其他如在安老院或未进行病毒测试的死亡人数,传媒终究还是无可奈何、无法让事实真相浮面。换言之,相关监察说法同样过于理想化,实际情况上总有不小缺漏。

香港政治体制虽非完全民主,包括基本法所订出的普选特首和普选立法会的目标,仍因政治争拗而未能实现;然而,比较来说,谁又觉得港府不够民主、不够民本?事实上,民主不是纯粹看制度,民本亦不必然靠民主达致。简单比喻,要一个学生勤奋上进,赏罚制度固然是一大鞭策动力,好像默书不合格就要留堂、考试满分则会获奖之类;但与此同时,学生本身是否热爱知识,甚至父母及朋辈有否营造有利学习的氛围,无疑也非常重要,甚至比制度更加重要。

某程度言,与其盲目相信制度,以为制度足以达致善治,甚而放任民选产生的领导人放肆,领导人亦自恃有票而任意妄为,不如还原基本,积极营造真正有助确保民本的氛围,藉此令领导人时刻紧记自己必须以民为先、民心我心。的确,任何制度不过是达致民本的工具,不能本末倒置地只知追求工具而忘记初衷。

多比较国际实况

说到底,所谓比较除了以最理想处境衡量,更务实是证诸其他实际经验。再来一例:人人都想长生不死,以此判断即使活到80岁也毫不理想;但环顾世界,观乎其他人究竟活得多久,香港人均预期寿命便绝对不短了。在今次疫情,无论是口罩供应,抑或是复市安排,以至整体确诊者和死亡者佔人口的比率,香港均肯定胜过其他许多地方。相关比较无疑跟脑海中的虚拟理想对象比更加适切。趁此机会,大家诚应全面、客观反思一切,多留意及比较其他地方的实况,不同政府到底何者不忘初心,何者空有所谓理想工具而反过来有违初心?

上一篇:【建评】不容黑暴推孩童上战线
下一篇:【建评】拒绝揽炒 重建家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