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火龙文化馆副主席 罗咏诗
香港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下,于应对第一波感染中取得不俗的成绩。然而,随着疫症成为全球大流行后,我们正面对社区爆发度更危险的第二波感染。这些日子,每天新增病例都双位数增长,情况令人担忧,也为防疫措施、医疗系统以至经济带来更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依从政府提出的果断拦截社区感染措施,时刻保持良好清洁习惯,减少社交接触,护己护人。
舞火龙原是为抗疫
在此情况下,笔者想起同因齐心抗疫而出现的大坑舞火龙活动。时为1880年,大坑是客家小农村。在某次颱风吹袭后,村民发现一条大蟒蛇,并将其打死。随后大坑便发生瘟疫引致多人毙命,村民寝食难安。其后,村中一名父老据说获报梦,须于中秋节晚上用草扎製成一条龙,上面插满香枝,在村内各街巡迴舞动,便可消灾解难。村民依言而行,最后瘟疫真的告退,力保村民健康。自此之后,便形成每年中秋的前后三晚,都举行大坑舞火龙活动的传统。
百多年前舞火龙燃点长寿香或会使所到之处被蒸薰,而炮竹的硫矿火药亦具驱虫鼠效果。不过,笔者并不会鼓吹迷信,也绝不会建议在疫症未过时以舞火龙驱疫。现时我们必须减少人群聚集和保持社交距离,防疫抗疫必须以严谨的科学方法对待,并根据专家的建议实行。
笔者提出大坑舞火龙,主要是强调我们现时在防疫抗疫,需要秉持舞火龙那股万众一心、群策群力和互相支持的决心,方可交出一张亮丽的成绩表,有效阻止疫症在社区蔓延,让不幸染病者得到最好的医治。
齐心抗疫 一丝不苟
大坑火龙全长67米,除龙头龙尾外,龙身分32节,全用珍珠草包扎而成,全身满插长寿香,製作极为讲究。我们在防疫上也要如此一丝不苟:外出时正确戴上口罩,经常保持双手及家居环境清洁,避免沾上病毒并带往不同地方。
舞火龙时,需要300多名经训练的健儿一起出动,细分龙头、龙身和龙尾小组,由专责的工作人员统筹和指挥才能紧密配合每一个动作。我们在各项防疫措施上,也要鉅细无遗地好好执行,并提醒家人与亲友共同配合。
大坑火龙体积庞大,单是龙头已重达48公斤,负责的健儿需要分作多组,每隔一两分钟便轮流接力舞动,让各组人员及时恢复体力不致过劳,才可以确保舞火龙过程顺利。我们在防疫上也绝对不可鬆懈,并要紧密合作,才能保持良好的成效。当然,我们也要衷心感谢日以继夜操劳的医护、清洁工及把关人员。
据知,大坑舞火龙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停办外,从未间断。虽然舞火龙于中秋举行,但整个筹备过程早于5月左右便开始,既要预订扎作龙身的珍珠草,亦要招募舞龙健儿作培训,也要举办相关课程,以便好好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传承。
笔者期望疫症能尽快受控并逐步减退,好让本年度大坑舞火龙一如既往般顺利筹办和举行。到时,大家紧记在中秋节亲临大坑,体验一下大坑舞火龙那万众一心,和谐地相辅相成所展现出的磅礡气势。这实在有赖每一个身处香港的人士,万众一心实践各项抗疫措施。我相信香港定可一如既往,战胜疫症,整个社会和经济强而有力地恢复过来。
下一篇::共同努力抗天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