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长期的博弈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9年10月04日


文/吴幼珉

特首林郑月娥已宣布正式撤回修改《逃犯条例》;一部分反修例而又希望香港早日恢复平静的市民或许会转为较中性的立场,激进人士却仍主导着当前的反对派阵营,暴力活动仍会持续,警方也会继续执法,矛盾一时间难以化解。

一场长期的博弈


半世纪以来所罕见

综观香港当前的动乱,有以下特点:

一、群体事件充斥着暴力,为香港半个世纪以来所罕见。事态是由2003年7月大游行延续至今的,过去每一次大型群体事件都以各式妥协而暂时结束,矛盾却没有获得真正的解决。结果是后续群体事件越演越烈,许多反对派更认为通过斗争,包括非法斗争,可以获得他们需要的结局,一部分人甚至认为暴力是可行的夺权途径。

二、社会严重对立。面对当前局面,不同阵营各执一词,整个社会都被分化了。暴徒或一些年轻人有他们的沟通方式,对问题有自己的解读。受暴力冲击生计的市民心存不满,建制派支持者与反对派意见相左,双方根本就不相信对方所说的。社会对立严重,搭建沟通桥樑可行,却不容易。

三、香港法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激进反对派反覆包围警署,暴徒冲击机场,砸港铁站,香港多处频繁出现无政府状态。法治受到挑战,今天的香港已经让许多市民感到陌生。市民上街前都往往需要规划迴避动乱地点,更遑论吸引游客来港了。动摇法治也会严重影响香港的经济发展,需要面对建立外来竞争的香港在内部出现自行解体的迹象。

四、反对派极力挑战「一国两制」。绝大多数香港市民都认同「一国两制」,而且享受着「一国两制」所带来的好处。然而,激进反对派在过去3个月期间,冲击中联办、涂污国徽、侮辱国旗,极力挑战中国在香港的主权,尽可能地在国际上羞辱中国的国家尊严。「港独」暴徒的言行,在国际间也是不多见的。但由于那些言行没有受到法律严肃的制裁,它们仍将继续下去。

动乱背景複杂

五、当前动乱的背景複杂。香港这一次动乱表面是由「反修例」触发的,实际上境内外反对势力蓄谋已久,有着较複杂的背景:一是反对派过去十多年的抗争让他们感到通过抗争,可能获得一些「甜头」,以及他们对2047年后香港不确定性的担忧,他们想夺权,妥协的意愿并不强。二是本地经济制度和政府施政有缺陷,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公和住房等问题,因而一旦群体事件发生,不满情绪得到宣洩,相关的活动就变得很暴戾。三是外部敌对势力对香港反对派和暴徒的支持,其中包括美国意图抑制中国崛起,以及台湾民进党希望通过香港动乱提高该党在岛内的支持度。外力支持让「港独」分子和暴徒有恃无恐,让他们能得到物质和道义上源源不断的支持。四是中央政府在当前形势下对香港问题有其战略考量,没有快刀斩乱麻的措施,大规模的动乱不容易迅速平定。

近来,香港发生的一些群体事件参与人数明显减少。一些参与者主动不戴口罩,可能是为了表示要与暴徒割席。与此同时,个别暴徒的暴力、破坏和违法程度却有增无减。儘管中央和特区会提出一系列的政策来止暴制乱,动乱会有所收敛。但从动暴的特徵来看,儘管香港的经济民生难以吃下动蕩的苦果,动乱却仍会持续一段时间,而双方在香港的较量更会是长期的。

一场长期的博弈
一场长期的博弈
上一篇:免审查生果金应放宽
下一篇:惜国旗 护「一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