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付下的「难民」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9年05月27日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近年内地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平台兴起,扫码支付、网上支付等消费模式日益普及,不少城市都基本实现了「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无现金生活方式。据中国人民银行今年3月发布的《2018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电子支付业务超过605亿次,金额高达277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子支付市场是从2013年才开始井喷式增长,短短5年多时间,已发展成电子支付渗透率全球第一的国家,总规模百倍于美国。这令不少海外国家如日本、新加坡、韩国等羡慕不已,并纷纷仿效,希望吸引中国游客的同时,也同时改变本国的传统消费模式。不过,电子支付风行也衍生出不少社会问题,值得关注。

拒收现金 游客不便

电子支付引发的问题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导致大量商户「拒收现金」。时常北上消费的港人可能也早已发现,近几年内地新开业的餐厅、便利店和大商场内的美食广场等,越来越多只设扫码收费,不收现金。店员亦会向顾客解释称:「这是公司规定,不让职员有现金过手。」这对商户来说,是一种方便,但对没有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的消费者和游客来说,却是极大不便。

商户不愿收取现金,是为了避免保管大量现金,同时亦想省却送存银行以及担心收到假钞。可是目前在内地申请阿里巴巴的支付宝或腾讯的微信支付,都需要内地银行户口,这已令许多港澳居民感到麻烦,更别说来旅游的外国游客了,试问有多少外国人会为一次来华旅游而申请中国的银行户口呢?

此外,现在中国仍有不少农村民众未有接触过智能手机,就算在城市亦有很多老人家未懂得使用,大量商户拒收现金,对他们的生活造成甚大困扰。根据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和中国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去年合作研究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仅有17.4%老年人经常使用电子支付系统,即有超过八成的老年人不经常或不懂使用电子支付,变成弱势族群,有学者更将这批老人家称为「电子难民」。

不少长者吃尽苦头

最近网上有一段视频,讲述两名内地老人家的遭遇,令人揪心:其中一人因不懂如何上网购买火车票,六次拿现金去火车站仍无法购得回家的车票,还被售票员冷冷地回了句「你要去网上看」,老人徬徨无助之下,就向车站的工作人员哭跪,哀求可用现金购得一票;另一名长者在超级市场买东西,付款时职员拒收现金,表示要用微信支付或支付宝结帐,长者称他不懂这些,只懂用现金,但职员坚持拒收,长者情急下,拿货品扔下现金就离开,结果被人抓住,还报警指其盗窃。

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不同的科技进步,每一次进步,都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不过科技进步也要让社会有一个适应过程。推行电子支付亦应一样,去得太快,有部分人跟不上,亦有些环节未能衔接,那就该设法补救,不能掉以轻心。电子支付无疑为百姓生活提供了不少便捷,但同时也应兼顾社会上不同族群的生活需求,不能因发展科技而忽略了老年人生活上合理的需求,令他们变成社会的「边缘人」。更何况人民币是中国法定货币,在自己国家境内使用而被拒收,说出来也滑稽。

推储值卡便民利商

其实,政府也看到问题所在,故中国人民银行于去年7月曾发出通告,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能拒绝接收现金,否则将依法判处行政警告和罚款等。换言之,商户拒收现金,已触犯法例,只不过由于情况太普遍,大家习以为常,很多商户依然故我。

笔者认为,内地当局对于拒收现金的现象必须正视,除了应加强监管和执法之外,亦可参考香港的「八达通」,推出类似「八达通」般不需要绑定银行户口的储值卡,具备即时付款及随时入款增值的功能,既方便没有电子支付户口的消费者(包括游客及不懂使用智能手机的长者等)使用,又可消除商户担心收到伪钞的疑虑。

长期来说,内地相关部门应鼓励银行加快发展与国际银行接轨的非接触式支付系统(类似Visa payWave和MasterCard Contactless等),使外国游客只要拿在其本国申请的信用卡,便可于中国进行快速支付消费。

电子支付下的「难民」
电子支付下的「难民」
上一篇:民主党盲反没前途
下一篇:润物细无声增进爱国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