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昆
在「两会」期间,中联办主任王志民指香港应发挥创科方面的独特优势,参与大湾区的有关建设,并由此打开合作新局面。香港与毗邻的珠三角地区在创科上确有明显的双赢互补模式,可形成「前研后商」(商业化)及「前研后产」(量产成品)的配套。两地应循上述路向努力,为此又必须先察看当前的形势。

创科水平已不差
其实现时大湾区的创科水平已不差。有报告指大湾区与其他三大湾区三藩市、纽约及东京相比,以科技论文量计仅次并接近纽约区,专利申请量更超过三区总和,显见成绩已很不错。投入方面广东表现良好,一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去年科研开支佔GDP比例已达2.65%,接近美国,今后还要提高到3.5%以上,创科核心区的穗深走廊更要在2030年达到4%以上。科创能力上升带动了工业生产升级,广东工业生产中先进製造业比重已由10年前的一成多增加至约六成。
广东尤其深圳的创科形态特点是商业化及产业应用能力极强,创新构思或科研成果很快便可变为实际效益,而短板是基础研究及原创性成果偏少,对此当局已有对策,今后创科发展重点之一便是提升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并按此方向强化院校及实验室建设,国家及省方都会增加资源供给。香港情况刚好相反,基础研究较强(有关论文在大湾区内称冠),但开发能力甚弱,投入资金、人员及成果(如专利申请量)等远低于穗深等地。故香港与广东珠三角合成大湾区,在创科上正好互补短处,分享长处。
为提升大湾区创科能力,中央、粤省及珠三角各市都已有很多部署大举投入,各类企业亦能积极配合。中央方面有几项主要措施:一、大型科研装置将增至5个,令广东仅次北京成为第二多国家级装置之地,对基础及应用研究均甚有帮助,且可由此汇聚科研人才,如东莞便依託中子源装置设立材料实验室及大湾区交叉科学中心。二、设立更多国家级科学及工程实验室,在香港便有20余个。三、开放更多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让大湾区院校参与及支持在区内建设重点项目,如中山大学便有测量引力波的天琴计划。四、提升信息基建,除5G布局外,还要把互联网升级至IPv6版本。
各方积极布局
广东省方面同样积极,最主要的构思是以穗深港澳为基础建设创科走廊,并结合省市力量成立多个创科核心基地,包括港深创科园、广州中新知识城、南沙庆盛创科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产业园、东莞松山湖创科区等。此外,走廊周边的惠州、佛山及珠海等都将纳入:各自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大型创科项目。广东省将设立首批的四大实验室:东莞专攻材料科学、广州再生医学、深圳网络和佛山先进製造等,实行省市结合发挥各地优势。此外,广东已安排共逾6000亿元总投资的重点项目,包括广州的最新型晶体及OLED显示屏、深圳的光电部件、珠海的集成电路等项目和东莞的芯云产业城、惠州核电站及佛山的机器人谷与无人机基地等。这些新兴行业项目都要求高科技服务配合,由需求拉动促进创科发展。
省市双方还安排了不少推动科研的合作平台,并开放让港澳院校企业加入,例如进行空间科研、海洋科研的两大联盟、半导体产业联盟和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等,既促进同业合作,亦强化了对地区发展的贡献。此外,还有各种合作园区的布置,如南沙粤港澳产业园,东莞与香港合作的滨海湾新区等。省方已拨出专款支持合作科研项目和合作平台建设,务求及早建成启动。
香港则在新年度财政预算案中投入多项科研基建项目和增加对科研基金的注资。香港院校正大举进入广东珠三角各市设点,包括建分校及联合实验室,进行项目合作和合作招聘及培育人才,有关新计划不断涌现。
总之,大湾区创科势头甚盛,香港必须把握时机加大投入与粤澳并肩拼搏,将来定必有丰硕成果。显然,香港必须及早响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指示,把创科蓝图细化为施工图,配合广东方面的行动,定出具体的创科投入导向计划。


下一篇::稳定社会力量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