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成功的保证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9年03月17日

大湾区成功的保证

周八骏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后,香港有人把2009年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拿来作比较。后者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大都市圈」,其中,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物流、高增值服务中心」。后者公布后,香港和内地多个部门都表示要「研究」和「融入」,包括在大珠三角推出乘车「一卡通」,打破香港八达通、深圳通、广州羊城通的壁垒,但是,至今没有实现。

这件事引起我思考。

诚然,可以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视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升级版,从而,后者关于2020年的目标,也可视为已被融入前者的「2022年」和「2035年」的两个目标。

从合作发展到融合发展

然而,深刻的问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公布后,香港和内地关于打破香港八达通、深圳通、广州羊城通的壁垒的设想为何难以实现?其中深层次原因会不会阻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落实?

打破香港八达通、深圳通、广州羊城通的壁垒,涉及粤港两地具体规则对接。没有这样的对接,粤港只能停留在合作发展阶段,不可能进入融合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是打造国际一流湾区,要的是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不仅香港八达通、深圳通、广州羊城通的壁垒必须打破,其他一系列妨碍商品、服务、资金和人员在三地流通的规则都需要对接。这是大湾区成功的保证。

全力推进规则对接

为此,第一,需要中央顶层设计和协调指挥。粤港澳大湾区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则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相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是由国家发改委公布。

第二,需要落实责任主体。广东省成立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发挥大湾区建设的统筹协调和办公室具体组织作用,建立完善与港澳的对接合作机制。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分别成立由行政长官为首的专责班子,分别领导香港、澳门参与大湾区建设。2月21日,在香港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宣讲会上,粤港澳三地行政首长的发言,可以视为他们向中央、向大湾区居民所作的宣誓。

第三,香港特别行政区需要格外努力,以确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所设定的「2022年」和「2035年」的两个目标如期实现。

特首林郑月娥在2月21日的宣讲会上发言称:「特区政府会不遗余力,竭尽所能推动大湾区的发展。但这项庞大的工程亦需要企业、专业和市民的参与。」这是诚实的言论。的确,大湾区建设要在2020年至2022年的短短3年内基本形成粤港澳三地规则对接,不仅需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不遗余力,而且需要香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这是香港制度决定的。

香港特区政府虽是「小政府」,但应担当「强政府」角色。「小政府」是指香港崇尚自由市场经济,所以,「小政府」的对面是所谓「大市场」。「强政府」是就政府的管治能力而言。九七前的港英政府,港督在香港是至高无上,一言九鼎。但是,回归后,香港社会政治化加速,行政长官的管治权威不能望港督之项背。

因此,行政长官及其管治班子的责任空前繁重。必须千方百计提高管治威信和施政水平,必须竭尽全力推动社会各界认清大湾区对香港至为重要,必须发扬「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和「只争朝夕」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与广东澳门实现规则对接。

大湾区成功的保证
大湾区成功的保证
上一篇:大湾区便港措施陆续有来
下一篇:美领事无的放矢危言耸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