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八骏
12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向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全中国人民发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进军令。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谈香港在国家全面扩大开放中「实现新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发展创新科技推动香港再工业化。
中央决定,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与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创科中心、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相辅相成,意味着香港应大力发展创科研究,但不能只做研究而完全不发展相关成果工业化。
港具制度优势
香港拥有发展创科成果工业化的制度优势。
12月14日,香港特区政府与商务部在港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係的安排》(CEPA)下的《货物贸易协议》(《协议》),自2019年1月1日起,通过原产地规则的安排,原产香港的货物进口内地将全面享受零关税。这一新措施意味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向内地广袤大市场延伸。这一点,对于因为美国推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而急于重新分布投资的西方跨国公司来说,是一个吸引他们前来香港投资设厂、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有利因素。
不久前,为了迴避中美贸易战,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宣布关闭4家美国本土工厂。儘管嗣后中国政府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汽车及零部件暂停加徵关税,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正如基辛格所说,中美关係回不去了。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美国将持续遏制中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必将发生全面深刻的调整。
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单一市场。西方国家(包括美国)的跨国公司依然以打入中国大市场为战略目标。于是,香港自由港地位向内地延伸,必定成为西方国家(包括美国)的跨国公司选择香港投资设厂的重要条件。
特区政府应当抓住这一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如果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裏吸引一批西方国家(包括美国)的跨国公司在香港形成先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那幺,香港在抗衡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捍卫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区地位上,也就有了强有力的筹码。
志不求易 事不避难
从1841年以来,经济高度开放一直是香港的特徵和优势。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香港发展本地工业,得力于当时西方国家(包括美国)企业向外资本输出。中国不因为美国游说其西方盟国一同遏制中国而把对外开放的大门不再向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开放。香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继续保持对西方国家(包括美国)资本的高度开放,符合国家全面扩大开放的方针,符合「一国两制」。
美国国会辖下「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2018年年度报告建议美国政府检视美国对香港出口科技的政策,所依据的是政治理由。在政治上,特区政府不可能接受美方以及其他西方若干国家对「一国两制」的指责。但是,在经济上,特区政府应当积极採取政策措施,吸引西方国家(包括美国)企业和个人前来香港投资。这对香港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也有利于香港在国际上讲「一国两制」成功故事。
正在建设中的「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可以向西方国家(包括美国)的跨国公司开放。面积超过香港岛的大屿山的开发,应当把吸引西方国家(包括美国)的跨国公司投资设厂纳入规划。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述职时,表扬她「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只要本届政府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在政策措施上敢于创新,那幺,以自由港优势来推动香港再工业化必定心想事成。
下一篇::港式粤语融入内地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