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建屋 利民纾困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8月10日

填海建屋 利民纾困

何子文

土地大辩论正在进行中,社会各界纷纷就觅地提出不同方案。确实,觅地建议虽然五花八门,但香港需要的是大量而且持续的土地供应,填海是根本解决香港缺地的最佳办法,不但可以补充香港的土地储备,让政府可以发展更多新市镇应付市民需要,而且填海得来的土地亦可以为政府开展公私营合作、推动旧区旧楼重建等方案,提供更大支持,让政府推动觅地工作时更有「底气」。有反对派人士一方面大力反对填海,另一方面又故意转移视线,提出收回驻港部队军营等譁众取宠的建议,不过是企图破坏土地辩论,阻挠政府的觅地建屋工作,藉此挑动民怨,为一己政治目的罔顾港人福祉。

填海有四大优点

在目前众多方案之中,填海最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香港缺地问题,其中有四大优点:

一是填海是最能够大量造地的模式,虽然在法例限制下,不少地区如维港等不能填海,但香港还有大量地区可作填海之用,单是中部水域填海等大型填海计划,就可提供33万个住宅单位的土地,而且由于土地是填海得来,所以不会涉及收地、赔偿等複杂争议,有助尽快开展工作。

二是填海可以让政府有更大的主导性,全面规划发展,让土地更能发挥效益。香港9个新市镇中,有6个由填海得来,包括荃湾、沙田、东涌、九龙湾、启德以至现在中环金钟外围都是填海得来的商业带,填海不但为香港带来土地,更让政府可以进行全面的规划,因应香港发展的需要规划土地,既可解决土地问题,亦有利香港的长远发展。

三是填海能够让政府在觅地上更有底气。外界对于觅地方案有不少建议,但不少方案都需要有土地储备作为支持,例如重置旧区以及一些旧屋,都需要有土地安置受影响的居民,愈大规模的重置计划就需要愈多的土地作支援。就算政府与商界展开公私营合作的讨论,也可能涉及换地问题。简单而言,没有大量的土地储备,政府根本没有能力开展其他觅地工作。

四是香港本来就是靠填海才有了今日的发展,随香港经济不断发展,人口持续增多,香港也需要不断「扩容」。然而,近年香港在填海工作上却是停步不前,政府原拟在2014年向立法会申请拨款,进行中部水域人工岛的策略研究,但在议员未达共识下,撤回拨款申请;2015年初,立法会工务小组亦否决了有关欣澳填海的规划研究及相关工地勘测工程的拨款申请,反映填海工作举步维艰。

反对派要承担政治后果

在邻近城市如澳门、新加坡等,每年都在大举填海之事,香港却视填海为禁区,这种做法既不合理,亦忽视了香港的发展需要。事实上,只要政府宣布将展开大型填海造地计划,在市场预期将会有大量土地供应之下,有助扭转市民对楼市「只升不跌」的预期,达到平稳楼价的作用。固然,一些人提出的环保问题确实需要考虑,但却不能因为环保而漠视市民的居住问题,将最能够解决香港缺地问题的填海方案弃之不用,这并不符合香港的利益。而且,在现今技术进步下,相信可以大幅减少填海对生态的破坏,在生态价值较低海域填海,无疑是值得考虑的选项。

觅地建屋关係市民福祉,不论任何派别的政党都理应支持。然而,近年每当特区政府推动任何觅地发展计划,例必遭到反对派的阻挠,导致多个大型发展计划一拖再拖。反对派一边借房屋问题攻击政府,一边却扮演觅地建屋的「拦路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他们就是要阻碍房屋问题的解决,让他们可以「永续房屋问题」来攻击特区政府。所以,在土地大辩论期间,反对派从来没有提出过任何可行、有建设性的意见,反而一味炒作什幺收回驻港部队军营等荒谬主张,目的就是要转移视线,干扰谘询,挑动争议,令政府觅地工作无功而还。反对派将房屋问题政治化,不断阻挠觅地,完全是政治蒙蔽了理智,罔顾港人福祉,市民应积极出来发表意见,让反对派听到民意诉求,更要让反对派承担政治后果。

上一篇:中国品牌正崛起
下一篇:何谓敢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