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清华生当保安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8年04月05日

施十一

上周,一则「男子曾是理科状元考上清华,曾任职某企业,后因父亲瘫痪在床毕业回家乡当了保安」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这是资源的浪费,「清华北大这样的教育资源不是为了培养小区保安的。」也有网友认为,不能干涉他人的职业及生活选择。另外,还有网友表示,这与张晓勇的专业有关,生物类的专业本身很难就业。

笔者认为,首先我们无法评判他的个人工作和生活选择。其次,名校毕业生最后没有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工作问题早已屡见不鲜。前有北大毕业生卖猪肉、人大毕业生成困难户,后有清华毕业当保安。这类新闻事件的背后,反映的是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缺乏规划,以及个人在时代潮流中的渺小和无助。

个人奋斗需与时代发展结合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张晓勇的每一次人生选择。新闻中说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日化公司做客服。张晓勇抱着去公司做研发的目的,结果被分配到了客服,原因是公司的研发在国外。由此可见,张晓勇去的大概率是一家外企。在90年代,外企意味着高收入、高福利。因此,张晓勇接受了岗位的差异,从而选择了一家收入高的外企。

紧接着,事情迎来关键转折点。首先是张晓勇的父亲病倒了,其次是在那家企业干了几年一直不顺心,所以他最终选择辞职回家照顾父亲,并进入了房地产企业。其实,他完全可以将父亲接到广州,自己跳槽换另一家公司。因为90年代中后期,南方沿海城市正蓬勃发展,机会众多,而老家三四线城市,还未迎来发展浪潮,工作机会也不多。最终,他回到老家后,事业没有起色,并选择去当保安。

回顾张晓勇的工作经历、人生轨迹,笔者不得不感叹,人的一生确实是由几个重要的选择构成。有时候,过了这村就没这个店。很多网友在批判这些名校学子高分低能以及专业失败等。

其实,他们大都忽略了时代的进程,包括家庭变故、个人身体以及城市的发展和行业的兴衰等等。那些成功者,多数是时代进程中的幸运儿。而对于那些平凡者,我们也无需过多苛责,反而需要从中吸取些许经验,为自己以后的人生选择上添一分筹码。

上一篇:权宜限制非港人买楼
下一篇:尽心服务 回馈市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