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专业人士协会会长 陈建强

陈茂波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中指出,为了把握机遇,必须正视制约香港经济以至社会发展的土地和人力问题,当中的土地不足问题长期困扰香港社会,不但影响民生,而且限制未来发展,必须下大决心积极解决;但讽刺的是,导致库房连年「水浸」的原因,就在于房地产方面的收益,而收益越大,死结越盘缠,更精优的财政预算案都只能悬虚。
公私营房屋均不足
香港人的人均生产力名列世界前茅,但居住环境却日趋恶化,而居住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并非可用土地不足,而是约76%土地因种种原因被限制使用,任由晒太阳,更经常遭环保团体或地区人士反对,令土地供应存在不确定变数,因而在供求脱节和经济持续繁荣之下,地价和楼价长期被催谷飙升。
在实际供应方面,未来5年公营房屋预计建屋量约为10万伙单位,包括约7.5万伙公屋单位和约2.5万伙资助出售单位,较目标落差超过30%;预计未来10年只觅得兴建23.7万伙单位的土地,距离长策目标的28万伙,尚欠4万多伙单位才达标,而这只是最乐观的估算,若我们假设未来10年跟未来5年一样较目标落差30%,未来10年将只有约20万个公营房屋单位落成,较「长远房屋策略」28万个的目标少近8万个。
私楼方面,追落后同样吃力,虽然未来5年预测落成量达标,但仍难以追回近年的供应短缺,因为自2013年实行「长远房屋策略」后至2016年,每年的私楼落成量均不达标,4年累计供应落差逾2.4万个单位,予人住宅供应仍然有限、楼价有升无跌的感觉。
启动填海造地大计
须强调,公营房屋供应持续滞后,政府虽已尝试联繫非政府机构、本地房地产企业及慈善基金,推行低于市价的分租房屋,亦善用现有闲置的政府土地或物业,但数量不足,仅属先导示範,在财政、土地资源、乃至人力投入,更是明显落后于现实需求。
为求纾缓房屋困局,政府提出了不少思路,包括填海、市区重建、发展新界、大规模填海,以及将「绿置居」和「白居二」恒常化等,但要大幅增加公营房屋和资助性房屋,还需要有大手笔、大动作、大投入,并制订相关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确定增加供应的预期,让市民看得到方向和希望,为市民在楼房的向上流通搭建更畅顺的阶梯,打破越住越贵、越住越细的畸型图像。
香港不是没有地,只因一句官商勾结、一句环境保育,就令有地不能用,有海不准填,「无壳蜗牛」白受煎熬!死结若不解,大家只能乾磨耗,花大钱也不能破僵局!政府的决心和魄力,就决定政策的成败进退。
事实上,本年度累积破纪录的财政盈余与储备,政府具备丰厚财力,全面启动填海造地大计正合其时。
下一篇::预算案出手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