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抵香港的高铁列车。
李哲
广深港高铁车票收费出笼,由香港西九龙站乘至福田、深圳北、虎门、广州南,费用分别为80元、90元、210元、260元。消息甫一传出,马上被质疑订价过高,担心高铁因此乏人问津,甚至注定沦为「大白象」云云。究竟相关收费标準,是否意味高铁再没竞争力?
高铁最大效益在中途
的而且确,为了确保高铁的最大效益,票价应该由供求关係决定。也就是说,如果高铁上座率偏低,车厢内出现很多空位,那幺票价无疑应该降低,从而争取使用率及盈利率的最大化;反之,倘若高铁备受追捧,一票难求,那幺票价则恐难以下调了。当然,现在高铁尚未通车,要谈高铁上座率或者言之尚早,不过,以上票价乃按供求估算釐定,亦即当局有信心相关票价具有充足竞争力,并有信心高铁不会因此空位处处。对消费者来说,固然希望高铁票价愈低愈好,惟站于市场角度而言,票价则应力求达致供求平衡,既不过高,亦不过低。
当然,比较现时的直通车之类,乘坐高铁往上述车站,始终还是相对较贵;尤其是,要到以上目的地,高铁不比其他交通工具快捷太多,不见得可以较多金钱换来明显效益。可是,相关说法仅将高铁纯粹定性为「短程」的交通工具而已。就如上街买菜,市民倾向步行;至于要去稍远地方,则可能以单车代步;而要跨区工作的话,固然就要搭巴士或搭铁路了。同一道理,目的地若为深圳或其他广东省内城市,高铁的「短途」优势未必特别明显,车程最多缩短了几十分钟以至个多小时。然而,一如欧洲之类的跨境铁路,高铁的最大效益乃在「中途」的穿州过省方面,而非纯粹局限在深港之间或粤省之内;其中,由于车程拉长了,所以乘搭高铁所节省的时间,就较坐直通车和坐飞机显着得多,须以小时而非分钟计算。当然,如果要去较远城市,例如北京之类,飞机仍为较佳选择。故此,单单以香港到福田、深圳北、虎门、广州南等「短途」车费,就断言高铁没有什幺竞争力,无疑是严重忽略了高铁的「中途」优势。可惜的是,当局现在没有一并提供相关「中程」车费,公众焦点难免落在所公布的「短途」方面。如果市民能够全面地比较,高铁跟其他交通工具就不同目的地的价格及车程差异,就应该不会得出上述的片面结论。
促进交流 车资越低越好
不过,话说回来,为了确保高铁「得物有其用」,车资釐定实宜争取愈低愈好,好使上座率尽量维持在贴近100%的高水平。总之,票价是活的、不是死的,因应实际高铁供求状况,来灵活调整车资票价,从而有效促进两地交流,成本计算之类都放到次要考虑,这诚应作为用好高铁的背后宗旨。
下一篇::速解「三跑」填海人手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