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香港贫穷线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11月29日

扭曲的香港贫穷线

李明生

贫穷线反映,2016年香港贫穷人口多逾135万,贫穷率约20%,亦即每5人就有一人贫穷。然而,随着社会不断讨论,愈来愈多人均发现,贫穷线很容易被其他因素扭曲。问题是,到底扭曲程度有多大?又有多少人「被贫穷」了?

15万人「被贫穷」

其实,贫穷线以住户收入少于中位数一半的衡量準则,一直以来都受坊间批评未必全面反映贫穷真貌。例如受累人口老化,因为退休而收入大减的长者愈来愈多,就在所难免会推高贫穷人口。当中,无论长者们拥有多少资产,在贫穷线只看收入的前提下,都会被视为贫穷人口。此外,核心家庭数目增多,子女长大后迁离退休父母,也令后者在数学上更易跌落贫穷定义,姑勿论他们需否政府经济支援。

扶贫委员会的报告便显示,根据Das Gupta 解构方法计算,单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便令贫穷线定义下的贫穷人口增加6万人,至于住户人数和人口规模的变动也分别涉约3.5万人和5.3万人;换言之,多约14.8万是纯粹基于计算準则而「被贫穷」,而倘撇除相关无关贫穷的因素的话,整体贫穷率应减少2.16个百分点才对。

45万「穷人」有楼兼供断

如果进一步将资产纳入考虑,真正的贫穷人口则料更少。理论上,贫穷人口固然较多栖于公屋,惟贫穷线反映,比例却非那样凌驾性,只占49.4%;反之,居于没有按揭供款即亦断供了 的自置居所者,则占了33%,所涉的「贫穷人数」多达44.6万人(注:名义上他们并非全属物业持有人,而是居于没有按揭的物业之中)。试问于今「有一层楼」远远胜过「有份好工」的时代里,享受近年资产升值潮的有楼一族难道不是「富」而是「贫」?

值得留意的是,长者贫穷人数虽然高近48万,但当中近30万人均非综援受助人,当中又有21万人没有经济需要,13.4万人更居于没有按揭的自置居所。也就是说,根据贫穷线虽说长者贫穷率高达44.8%,惟考虑到上述人口未必真箇贫穷及须予支援,实质的长者贫穷率岂不应该大打折扣?

其实,报告也不讳言指,政策介入后,居于自置居所的贫穷人士,近90%已没有按揭供款;而更弔诡的是,在贫穷线定义下,其17.1%的贫穷率就远高于还有按揭要供的住户的4.8%!试问供完按揭者、亦即拥有资产(asset)的人比较贫穷,抑或是未供完按揭、背负房屋债务(liability)的人比较贫穷?

年轻贫穷户也见减少

总的来说,贫穷线无疑严重受到人口因素影响,而不计资产只计收入的準则更是荒谬之极。其实,报告已详细列明不同计算办法下的贫穷状况,这些数字才真正具有意义,社会各界实不宜仅仅聚焦到135万及约20%的吸睛贫穷「大数」。这包括,依社会特徵分类的话,贫穷长者人口纵然按年增加5.4%,但贫穷综援户、贫穷单亲户、贫穷新移民户,以及有儿童的贫穷户,都分别减少3%至8%,而在政策介入后更大跌6%至10%。

最后必须补充,以上所说非为否定香港的贫穷问题,而是希望全面準确地探讨香港的贫穷现象;否则,试问政府又如何对症下药地扶贫灭贫?难道将资源浪费在根本不贫穷的人身上,才是公共财政及社会讨论的应有之义?例如,贫穷公屋住客虽然减少,但除无按揭外其他居于私楼的贫穷人数却大幅上升,且为数不少,便显示政府在房屋支援方面必须加大力度了。

上一篇:共融社会从教育开始
下一篇:香港内地合作拓经贸平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