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商专联会会长 杨志强

由团结香港基金主办的「创科博览2017」在湾仔会展举行,一方面可加强港人对国家历史文化和创科发展的认识,另一方面可激励香港抓住「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机遇,突破在创新科技发展上的瓶颈。
创科乏力是港短板
全国政协副主席、团结香港基金主席董建华致辞时表示,香港有足够条件急起直追,开辟创新科技新天地。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与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亦肯定了香港在创新科技方面的重要地位。万钢强调,香港是全球科技创新重镇,科技创新发展优势突出,完全有条件打造成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
董建华赞扬特首林郑月娥上任短短3个月,已就培育和推动科技提出8方面政策。事实上,林郑月娥已明确表示,未来特区政府将从增加研发资源、汇集科研人才、提供科创资金、建立科创基础设施、检视现存法例、加强科创教育等多方面推动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
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智慧时代的双重背景下,香港正面临一个新的挑战,科创产业如何才能不被淘汰并后来居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香港在国际前沿科技研究领域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包括它的科研素养、科研转换能力、资金、资本市场,唯一缺乏的是制造和生产环节。
香港必须加强与内地特别是与深圳开展战略合作。深圳除了GDP紧贴香港外,近年在高新科技方面的表现尤其出色。深圳大手笔投入科研、技术成果产业化、企业培育、人才引进等,已经超越香港。腾讯、华为、中兴、比亚迪等从深圳成长起来的科企巨头,已经蜚声国际,华大基因、大疆科技、光启等新锐科技企业亦快速崛起,深圳已成为中国的「创新之都」。过去两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香港被深圳超越。目前,香港全社会研发投入佔GDP的比例仅为0.73%,相比之下,毗邻的深圳已经达到了4.05%。
港可打三张牌
缺乏创新、科技增速乏力,已成为香港短板。起步早、科研产业化难、停滞不前的危机,须引起香港科技界警醒。深港两地共建深港创新圈以来,技术、人才交流越来越频密。尤其近年来,两地科技产业发展呈现出明显差异化发展。香港应将传统的创新模式与深圳的逆向创新模式结合,打造「香港研发、孵化+珠三角智慧制造」产业链,助推香港的再工业化。
腾讯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认为,香港可打「三张牌」:首先要「引进来」,因香港缺乏高科技人才及企业,政府应从内地或外国引进;其次是要「长出来」,营造环境让创科企业生存,现时香港学生多读金融等科,他建议港府推出配对计划,让创科企业每聘一名港人,就可聘一名外地专才;最后是要「合起来」,利用大湾区等网络,将人才汇聚起来。
马化腾的观点有一定道理。香港一向着重贸易、金融、航运、旅游及专业服务五大行业,对规模较小、新兴而极有潜力的行业关注不足,影响长远的城市竞争力。近年,香港政府、产业各界,以至学术及科研机构不断加强推动科技创新,目的就是透过科技带动各行各业的持续增长,提高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水平。
香港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国际城市,是世界顶级的高效率金融、经贸及资讯中心。创新科技企业可以善用这些优势,一方面加强本身的科研资源,同时亦可藉香港的优势把创新成果向国际舞台展示,开拓全球市场。
习近平主席用「苏州过后无艇搭」这一俚语,生动地说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等历史机遇联袂而至,对香港的历史命运会产生全域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香港必须抓住机遇,突破在创新科技发展上的瓶颈,创造经济再次腾飞的奇迹。
下一篇::联储局缩表影响将渐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