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 李秀恒
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钟表展,上周在湾仔会展中心举行,一连5天吸引数以万计人士入场参观和采购,盛况依然。但热闹过后,重归平静,本港钟表业似乎冷风未退,生意仍然难做。这种环境,令笔者不禁怀念起行家们在尖沙咀重庆大厦觅食的日子。
说起重庆大厦,相信很多人、包括游客都知道那是香港着名的「联合国」,但重庆大厦曾经是港产手表的「批发中心」,也许较少人知晓。的确,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重庆大厦曾经是港制手表的集散地,当时很多非洲人到重庆大厦,将香港制造的手表一大箧一大箧地买回非洲转售。因为那个时候,瑞士和欧洲表已价钱不菲,日本表亦开始走品牌路线,非洲人买不起,故香港表便成为他们眼中「价廉物美」的好东西。
重庆大厦曾是集散地
内地改革开放初期,香港表业开始陆续把生产线北移,但无碍重庆大厦的「批发中心」角色。因为在香港回归之前,非洲人仍然不容易踏足内地,所以他们还是以香港重庆大厦作为入货目的地。这样,港企在内地生产的手表,很多时便是经过重庆大厦批发出去。
情况直到2000年之后才慢慢改变,那时非洲人进入内地已容易了,加上内地民企渐渐成熟,低下档手表的市场已被民企进佔了,成为非洲人的新宠,他们可直接从内地入货,无须再经香港,所以重庆大厦的「手表批发」作用便开始淡出。笔者重提这段历史,主要是为香港失去了唯一一个港产时表批发市场而可惜。
近年来,由于整个国际经济环境欠佳,令到以出口为主的香港钟表业经营日益困难,业界要过一段苦日子,相信无可避免。贸发局统计数字显示,2014年香港钟表出口总额为803.2亿元;2015年下跌至767.2亿元,跌幅5%;2016年再跌至684.2亿元,跌幅扩至11%。
本产出口跌幅逾七成
若再留意一下「本产出口」一栏,情况更糟。「本产」即指港产钟表,2014年出口额为9.09亿元;2015年跌至6.71亿元,跌幅26%;2016年更跌至1.82亿元,跌幅高达73%。香港的钟表业生意九成以上是靠出口的,出口额如此急跌,业界惨况,可想而知。
如何能够扭转颓势?任何行业,要搞得「成行成市」才兴旺,在香港重塑一个「手表批发中心」,应是其中一个出路。当然,重塑批发中心,不可能走回昔日重庆大厦那种「无组织、低档次」的模式,而是应该尽量利用香港是目前全球时表主要集散地的优势,打造出一个引领世界潮流的手表批发中心。
事实上,香港既是全世界最大的完整手表及组装表芯进口地,亦是全世界第二大的完整手表出口地。每年在会展举行的钟表展,都成为国际钟表业的一大盛事,香港在全球钟表业的地位,可见一斑。此外,香港一是无外汇管制,二是货品出入自由和没增值税,三是内外交通便利及物流畅通,四是工商法例较为完善,五是商誉良好。这些因素加起来,香港甚有条件发展手表批发中心。
赶上一带一路顺风车
手表批发中心若搞得成功,有如永不落幕的展销会,不仅可作为业界交易平台,更可成为一个类似韩国「东大门」般的特色景点,吸引更多游客和本地人流连。以前,重庆大厦的手表采购商,只以非洲人为主,若本港打造一个全新型的手表批发中心,正好赶上国家「一带一路」发展的顺风车,招徕五洲四洋的客源,为香港钟表业带来一番新景象。
不过,要打造具规模的批发中心,单靠业界散兵游勇式组合,很难成事,需要政府带头推动,才能事半功倍。林郑月娥的政纲曾提到,为了增强香港的竞争力,政府角色也需要改变,除了继续担当以往「监管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外,还将要担当「促成者」和「推广者」的角色。业界对此充满期待,希望新政府在重振钟表业方面有所作为。
下一篇::英国无权干预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