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骏
尽管反对派议员对高等法院法官关于梁国雄、刘小丽、罗冠聪、姚松炎宣誓案的裁决表达强烈不满,但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立法会进入暑期休会,毕竟使政治斗争得到暂时缓和。香港社会应当利用这一段日子,迅速地聚焦经济和民生议题。「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增长是改善民生的活水源,聚焦经济发展尤为迫切。
不行平衡论代价大
香港社会上一次讨论经济发展是上世纪80年代末,距今29年,当时,因为香港本地绝大部分制造业已迁至广东省珠江三角洲,香港社会出现一种声音:从此,香港全面发展服务业。然而,另一种观点与之不同,认为香港不能过于偏重服务业,应当同时发展高科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以保持一个平衡的产业结构。前一种主张,被称为「空壳论」,后一种意见被称为「平衡论」。那一场讨论没有取得共识,但是,之后20多年的实践已然做了定论 「空壳论」是偏颇的,香港经济为没有实施「平衡论」支付了并仍在支付沉重代价。
相隔29年的今天,香港社会之所以需要就经济发展进行又一次讨论,不仅因为今天香港仍在为上一次讨论未得出正确结论而付代价,而且因为全球科技和经济急剧演进向香港经济提出了新的更为严峻的挑战,当然,同时也提供香港经济加速发展以新的前所未有的机遇。
29年来,人类在科技和经济方面的最大进步,一是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兴起,推动人类经济走向更高级的知识经济;二是中国等一批新兴经济体崛起,人类自有史以来第一次步入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这两方面的巨变,是1989年前后香港社会争论「空壳论」和「平衡论」时几乎没有人能预料的。可以说,近29年来香港经济总体而言是错失了人类在科技和经济方面的最大进步所提供的机遇。
有人也许会诘问:香港不是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发展了吗?是的,香港积极参与了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的第一个30年,但是,明显落后于第二个30年已然走过的发展路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香港忽略了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本地没有拓展高科技产业,在向知识经济转型上蹉跎岁月。在国家改革开放发展处于以引进外资为主、实现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阶段的时候,香港的经济水平提供帮助是游刃有余。但是,当国家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开放和发展,迈入「走出去」、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并且拓展若干知识产业的时候,香港的经济水平便显得力不从心。
至今,香港社会关于香港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仍然找不到或找不準切入点,除了意识形态的因素,就是本身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的因素,后者在颇大程度上是因为29年前的讨论未得到正确结论以致29年来徘徊不前。
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
如今,香港社会讨论经济发展既要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更要关注下列重要问题
一、香港如何在投身「大湾区」中完善和提升本地产业结构?其中,尤为重要的问题,是香港本地拓展高科技产业如何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拓展高科技产业形成协同效应?具体而言,哪个或哪几个行业是错位发展?哪个或哪几个行业是各自发展而相互协调?
二、香港如何在参与「一带一路」中提升本地服务业在全球或区域价值链中的位置?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如何扩大和提高其在全球和区域的辐射力?如何既吸引外国企业到香港金融市场上来做生意,又主动走出去找生意?如何既单独拼搏,又同上海、深圳金融市场「拍住上」?
三、香港本地产业结构如何有序降低对地产市场过度依赖?在楼价高企状况下任何增加土地和房屋供应的措施,都不啻「扬汤止沸」。如果没有新支柱产业形成新经济增长点,那幺,楼价大幅下调势必拖累经济增长和减少政府财政收入。
四、香港企业结构如何有序调整?香港亟需一大批顺应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大企业,或者推动现有以地产业为主的大企业转型,或者鼓励有志者「拔地而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