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路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7月16日

香港通识研究协会主席 马震宁

香港回归祖国后,出现了不少重大的教育改革,例如:教学语言政策、引进副学士制度、三三四制度、通识科成为必修科目等。本文将集中讨论通识教育科目在香港的历史,以及笔者对未来通识科发展的展望。

早于1992年,当时的教统局推出了高补程度通识教育(AS - Level Liberal Stud-ies),但早年开办有关课程的学校不多,例如:在1994至1995学年,开办高补通识科的中学只有40间。不过,当时也得到不少教师和学生认同,开办上述课程的中学数目渐渐上升,也为2012年实施新高中通识科列为必修科打下基础。

莫沦为考试工具

勿忘初衷,根据科目简介,新高中通识科「旨在透过探究各类议题以扩阔学生的知识基础,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触觉。本科所选取的单元内容主题,对学生个人、社会和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也帮助学生联繫不同範围的知识,扩阔视野。通识教育科的学习经历可帮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并且有信心面对未来的挑战」。而评估方面,也分为公开考试和校本评核。不过,由于公开考试占80%,校本评核只占20%,教师、学生、补习社等花上大量精力钻研「考试技巧」,使通识科教学越来越注重操练,而不是引发学生思考,令越来越多的学生沦为「考试机器」。公开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学习的真谛是否纯粹为了考试,这个值得教育局主事者深思。

通识教育科的亮点是:六大单元设计、独立专题研究(校本评核)、多元化教学活动、培养共通能力等,这都有助学生全人发展。不过,要通识科真正实践到其理念,不妨考虑微调公开考试和校本评核比例,例如:50:50,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强化学生对六大单元内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及应用,而非强调「考试技巧」。

通识=包容

至于如何读好通识科?笔者从前担任通识教师时有两大法宝。第一,「通识=包容」,第二是「通识方法学」。先谈「通识=包容」,这是由于通识科的英文对应词为「Liberal Studies」,而「Liber-al」有解放和自由的意思。虽然,常言道通识科教人「批判性思考」、「多角度思考」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对社会大小事有更深切的思考。但是,这绝不是无理的批判,而是鼓励学生对社会不同议题作出深刻的思考,去学习理解不同持份者的立场,去包容不同的意见,并且有逻辑地展示自己的论点,以理服人。所以说,学习批判性思考不是让我们「为了批判而批判」,随意评判别人的价值观和政治立场,而是鼓励学生去学习、吸收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再加以分析和论述。

通识与识通

在新经济时代,在千变万化的社会里,通识科变得愈来愈重要。这是由于资讯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不少行业生态将会快速变迁,社会出现一些新行业,改变经济结构,也有一些传统行业渐渐被淘汰,例如:网上银行的普及,银行柜员面临被取代的局面。而通识科是历久常新的科目,随着社会发展,通识科六大单元时有加入新议题。因此,中学通识科在社会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为社会培育通才,有助全人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跨学科思考技能,以配合社会需要。

最后,通识科教师不妨参考本会成立以来所提倡的「通识方法学」的三个层次:资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和智慧(Wisdom),培育有「智慧」,非「死读书」学生。字面上,「通识」其实应该改成「识通」,因为学习「通识」是由广泛吸收资讯和学习知识开始。学生必须要有「识」(例如:常识、知识等),才能有望达致「通」的境界。最后,学生要懂得不断思考和创出新思维,才能理解和分析日新月异的社会议题及事件。这就是智慧。

上一篇:习主席向反对派释善意
下一篇:喜航母壮国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