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时常有朋友问商报君:你在香港住的楼又细,人工也不多,连用淘宝、叫外卖、手机支付都不方便,为什幺你还要留在香港?朋友的问题总是令我这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哑然,然后无奈一笑。是啊,香港究竟有什幺魅力,让我们这些报纸佬都心甘情愿留在香港呢?
是眷恋维港迷人的夜色?是锺爱郊野公园清爽的空气?是艳羡中环摩天大楼里的全球精英?是期望在油麻地偶遇饮茶的大牌明星?是喜欢在尖沙咀街头自由地切换粤语、普通话和英语?是离不开畅通无阻、分秒通达全球的信息网络?是纠结于恒生指数上下跳动的紧张注视?是习惯了準时便捷的港铁和巴士?是骄傲于免签158个国家和地区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是享受世界各地的廉价货品和多彩美食?是锺情于有时混乱却总是自觉恢复秩序的社会习惯?似乎都是,却又都不是。
总有人说,香港变了──变得少了很多特色旧区,变多了太多千篇一律的综合性巨无霸高楼,变得太依赖内地,变得多了许多讲普通话的人,变得焦虑与紧张,变得少了人情味。但其实,在全球化的滚滚车轮之下,全世界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着,谁又真正没有在变呢?反而,恰是上边列举的一切,令见证了香港种种变迁的商报君觉得,在变化的外表之下,香港其实一直都没有改变,一直都是那个层次丰富、多元绚烂的香港,是奋发向上、充满活力的香港,是崇尚自由、遵守法治的香港。或许,正是因为香港有如此多的特色,如此的与众不同,才让我们锺情如斯,无法自拔,愈发爱这个生活的家。
「变化」的外表之下,是「不变」的内核──这就是「一国两制」的魅力啊!的确,如今很多人一说到「一国两制」,就会联想到层出不穷的政治争议,联想到各种谣诼诬言的歪曲攻讦,联想到自以为真理在握的相互争吵,在这些别有意图的人眼中,彷彿「一国两制」给我们带来的,只有负面的争议与摩擦。但其实,「一国两制」已不仅是国家治理和发展大局之中的重要部分,不仅是香港进步发展的动力来源,更是香港独特魅力的化身与保障,早已融入到每一位市民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这样的细节,是春节期间,港人携家带口、北上探亲时挤满各大口岸的滚滚人潮;是周末及假日,畅快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心情;是北上创业的港青,在看到生意步入正轨,市场不断扩大时,脸上掩饰不住的自信笑容;是众多居港外籍人士,说出「香港是我家」时的坚定眼神;是从事跨境物流业的打工仔,紧张搬运货物时留下的辛劳汗水;是立志将生意做到全球各地的内地商人,在香港成功注册公司,梦想迈出第一步的激动时刻;是来港求学的新晋「港漂」,第一次迈入课堂的忐忑心跳;是「沪港通」、「深港通」开通时振奋人心的浑厚钟声;是在维港灿烂烟火映照下,相机中留下的难忘一刻 无数个动人的细节,汇聚成香港无穷的魅力。
商报君无法否认,在「一国两制」之中,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内在张力。这样的张力,会令部分人疲惫和劳累,会引发懈怠和审美疲劳;一些人会熟视无睹,还有很多人会视其为理所当然。于是,他们片面放大香港早已存在的诸多问题,夸大「两制」之中的矛盾和冲突。但其实,「一国两制」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早不仅仅是政治,而是代表着包容、耐心、和而不同;也正是这样的宽阔胸襟,才得以令「一国两制」跨越重重挑战,不断让香港展现新的魅力与活力。
曾有贤者有一个经典的说法:香港是一本难懂的书。尽管难懂,但有「一国两制」在,我们就可以心平气和地不断阅读下去。商报君相信,我们终究可以从这本书中,读出精采无穷的新意义。您说是吗?
商报君
2017年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
下一篇::好好落实一国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