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换地解发展难题做法值得借镜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6月18日

文汇社评

特区政府计划向沙罗洞发展有限公司批出大埔船湾已修复堆填区一幅土地,换取发展公司同时交还沙罗洞内具高生态价值的所属私人土地,以长远保育沙罗洞。虽然政府强调这只是一个特殊的个案,不过,这种以创新思维解决发展与保育矛盾的做法,可以为解决香港众多发展难题提供借镜。

特首在今年施政报告中,提出了用船湾堆填区地皮,换取沙罗洞高生态价值的私人土地。这个具创新性的建议,日前获得了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原则上同意。环境局表示,沙罗洞地带具高生态价值,极需积极保育管理,以防止恶化和遭受破坏。该处可作长远和持续管理,供公众享用。政府提出换地建议,是对自然保育的明确承担和重要倡议。香港多个环保团体也支持政府的做法,认为可以尽快进行保育,实现环境保护目标,期待有关计划能够尽早落实,以保护香港的生态环境系统。

政府为了落实某一个施政目标,用另外一个地区面积大致相同或价值相近土地,来换取所需要的私人土地,这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常见的做法。在香港历史上也有不少先例,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房屋和基建需求殷切,政府提出在新界发展多个新市镇的计划,需要大量新界土地,但不少土地是由私人拥有。为减低现金支出和减少所遇到的阻力,政府採取了较为灵活的做法,提出以换地权益书来换取私人手上的土地,令到有关规划能够如期落实。不过,后来出于种种考虑,换地权益书政策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停止,之后政府又较少运用换地的做法。

其实,为了环保等公众利益,政府多一些运用富创意和变通的方式是很有价值的。例如以地换地,可以让保育地上的业主愿意放弃现有土地,换回在同区或另外一个地区的地块,减少环保团体与原地业主的矛盾,让环保的目标尽早实现,这是一个双赢和保持社会和谐的做法,值得推广到其他领域。比如在市区内要保育一些属于古蹟的私人物业,也可以考虑用类似的方法解决。有社会人士还建议,过往换地发展新界地区的好处立竿见影,政府可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一种配合时代的换地模式,例如改良换地权益书的补地价机制、换地方法和年限等技术细节,解决香港当下面对的地荒,相信这种方法会比填海更经济、更快捷,对自然环境影响更少。

当然,香港土地资源非常珍贵且价值高昂,换地问题也较为敏感,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政府在进行相关操作时,要按照市场价值规律进行,尽量提高透明度,保持公正持平,避免外界产生利益输送或官商勾结的误解。

上一篇:欢庆回归廿周年
下一篇:认清管治权概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