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是好制度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6月11日

渔农界立法会议员 何俊贤

在此非常感谢《今日时报》特予笔者栏位,让笔者藉回归20周年的机会谈谈渔农界的点滴。要谈回归,必须要谈,也最值得谈的,便是「一国两制」这个制度。而渔农界作为香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要回顾这个行业和界别20年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一国两制」这条主轴。

渔农界需要一国两制

初涉这个行业之时,不少业界前辈告诉笔者,渔农界相信是香港首个能够充分体会「一国两制」的群体。香港开埠以来,捕捞渔民一直来往香港及内地水域作业。及至建国之时,香港仍受英国殖民地政府管治。对不少国家而言,守护领土水域及渔业资源绝对是一件寸步不让的事情,由此推之,当时的香港渔民要到内地水域作业实在是天方夜谭。不过,为了香港渔民,国家继续容许他们在内地水域捕鱼,时任总理周恩来还特别设立港澳流动渔民协会予以管理。是以在1997年前,港澳流动渔民已是身处香港的中国国民。若没有「一国」,这些年来绝对没有渔业养起一代港人的奋斗故事。

没有盲推一国一制

有反对派不断抹黑「一国两制」,并诬衊国家及特区政府盲目要将香港变成所谓「一国一制」和「一国1.5制」,然而这种毫无根据和不切实际的大话,在渔民面前却完全经不起考验。必须指出,「一国一制」本属「一国」中最「正常」的事情。而国家要在香港推行「一国一制」,莫说1997年,可能在1949年解放战争已可做到,但国家从理性角度出发,要将香港的特殊性「长期打算,充分利用」,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最大的正能量,故「一国两制」绝对是最理性的策略。事实上,回归以来,不少渔、农民身处内地生产,自然要受到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管。但是,国家在推出渔、农相关政策之时,很多时候仍会将香港渔、农民这些特殊生产群体分开考虑,务求以最切合业界发展的角度施政,让业界平稳发展。

就如国家于2006年向渔船发放燃油补贴之初,并无一并向港澳流动渔船发放,自香港渔民团体联会多番争取后,农业部亦从善如流于2009年向港澳流动渔船发放半额补贴。在此,笔者站在渔民立场,当然希望国家能够在此政策上「一国一制」,全额发放,不过农业部当时解释当初不发放,以致后来发放半额,全在于「一国两制」之下,特区亦理应肩负责任。在政治责任而言,这确实合情合理。而若没有「一国两制」,更连半额也是免谈。特别一提,国家特别容许港澳流动渔民在入户地拥有户籍及参选人大的权利,事实上这种在符合法理及「一国两制」框架下的适度融合,亦对渔民带来一定的生产便利。部分别有用心人士故意以「一国两制」设下「楚河汉界」,与国家保持一定距离,其实最终只会削弱香港优势,受害的最终是港人。独份属万恶

无疑,天下间并无完美的制度,就如我们业界亦期望经过更广泛的讨论以后,「一国两制」能够更进一步地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让业界可以在内地作更多参与和投资。就例如,可在香港构建一个「休镕垂钓基地」,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让各地游客能够经香港出入境到内地水域活动。如此经营方式,势必让香港的垂钓行业及各行各业更具魅力,更有发挥空间。渔农界尚且如此,由此推之,「一国两制」及国家这个强大靠山,对香港及各行各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过,现时有不少「港独」分子不食人间烟火,莫说忽视「一国两制」的契机,更漠视不少香港打工仔因「一国两制」才能养妻活儿,香港不少行业才能蓬勃发展的真相。他们更别有用心地就分裂香港一事自定所谓「国界」,自作聪明,亡港之心不死。更甚者,反对派更自甘成为「港贼」,纵容「港独」,白白浪费港人时间和机遇。事实上,香港没有理由为了这群滋事分子而蹉跎岁月。适逢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大日子,亦是我们理性讨论,重新认识基本法及「一国两制」的良机,笔者在此寄望香港可以理性思考前路,让接下来的发展事半功倍,追回这些年来的损失。

上一篇:发挥美食车潜力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