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专业人士协会会长
陈建强
回归即将20年,正确和深入认识《基本法》,全面落实民心回归和身份认同,成为新阶段的新任务。紧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就香港官僚系统提出要求,并指明管治团队在任用时,须以他们学习掌握《基本法》的水平作为重要评价标準后,教育局最新公布的《中学教育课程指引》,强调要加强「价值观教育」,在初中提供合共51小时的基本法课程,亦要求学校强化中国历史与中华文化教学,助学生「建立国民身份认同」。
新一代须认识基本法
《基本法》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基石,也是特区成立的法理依据,充分凝聚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全国民众的共同意志。一直以来,特区政府透过公民教育、学校教育及公务员培训等3个方面去推广《基本法》。迎接回归20年的历史转折,大家都应认真检视基本法教育和推广的成效,并将其视为「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实验的中期考试。
早在10年前,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来港出席香港回归10周年活动时,首次提出要求加强对年轻人的国民教育。10年过去了,这方面的工作肯定不达标,特别是在2012年国教风波后,出现无止蚀点的未打先认输的败犬心态,任由国民教育被妖魔化,更涌现所谓恋殖、本土、自决、「港独」,以及勇武抗争和违法达义的逆思潮。要正本清源,就要由学校教育入手,开展系统性的国民教育和基本法教育。
教育局的《中学教育课程指引》建议学校按照校情,在未来3至6年的学校发展计划,加强德育及公民教育、基本法教育、强化中国历史与中华文化的学习,培养开拓与创新精神等。强调在落实这些建议后,将有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基本法》、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并且形成正面的价值观,为香港今后更好地认识和落实「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局须督导评核
中学阶段是年轻新一代形塑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涯规划的重要时期,对于这批未来香港的建设者,须予加强其德育及公民教育、基本法教育,并且强化中国历史与中华文化的学习,培养开拓与创新精神。教育局在《中学教育课程指引》中,对学校提出的明确要求,既是政府的应尽职责,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然,发出指引只属例行公事,教育局还须对校方进行必要的督导,将其列作评核校方执行教育政策情况的主要内容,并要针对学生特点,以个案特办形式具体协助校方逐步提升活动内容的深广度,探索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加强对相关课程教师的培训,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法》的内容。
一个现代化民主开放的社会,宪法教育必然是公民权利与公民参与的教育,而法律教育就是要培育下一代的法治精神,并循法治去实践公义。什幺是法治呢?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及以法限权、明法达义。香港法治务须重回正轨,不能再假民主之名而胡作妄为。
下一篇::检视大桥质量保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