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河套建设 打造香港硅穀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4月06日


在蹉跎了20年之后,港深两地政府终于在行政长官梁振英与深圳市委书记许勤见证下,由前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与深圳市副市长艾学峰签署了《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在共同开发的问题上达成新共识,协力把河套地区打造成港深创新科技园。未来的河套地区,将会以类似美国硅穀的模式发展,成为香港最大的创新平台,还会吸引全球顶尖企业的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进驻,这对科技创新一直属于短板的香港来说,无疑是巨大利好,能有力提升整体竞争力。当务之急,两地要尽快落实合作协议,结合前海又区别前海,打造港深合作的新支点。

与前海有别

河套地区占地87公顷,一方面是香港科学园的四倍,另一方面又只是前海深港合作区面积的十七分之一,这个面积一是决定了其建成后无疑将成为香港最大的创新平台,二也决定了在功能和扶持产业上,相较前海,河套地区将更为集中。根据备忘录,河套地区将以创新和科技为主轴,开发项目以公益性质为主,包括设立全球顶尖院校、内地高等学府等办学机构,以提供与高新科技有关的研究院及专业培训平台,同时配套建设相关文化产业、商业旅游等设施。这个发展模式非常类似美国的硅穀,河套未来不仅将成为香港最大的创新平台,也势将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高新科技产业基地。相比之下,前海以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为主,包含但不局限于高新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在深港合作层面更具多元性。两者定位并不相同,各有侧重。河套的产业发展必须要与前海相结合,但定位应避免与前海重叠,要重点突出科研公益项目。

最近几年,深圳在创新科技上取得的成绩异常耀眼,诞生了一批包括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中兴等在内的知名科技企业,过去数年,深圳的高新科技产业产值年均增速高达9%,在完善产业配套、服务市场化运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也有优势,可以弥补香港高新产业薄弱的弊端;而香港拥有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运作经验,具备完善的法律和专业制度,在对外合作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香港基础科研实力强劲,具备世界级的科技基建设施,高校科研成果丰富,这些都是深圳最希望得到的加持。港深优势互补,两两相加,集中优势资源,结合发展,可将协同效应愈做愈大,也即深圳市委书记许勤所说的「1+1 2」。

港深合作天造地设

有专家形容河套地区的港深合作犹如天造地设,港深创新科技园有望为香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香港经济转型,为香港经济注入新动力,并且可创造4万-5万个职位,香港的高新科技企业和人才将有更广阔的施展空间,本港的年轻人也将有更多、更好的就业选择。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概念首次列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可以预见,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计划势必为港深创新科技园的开发提供强大支撑,创造更有利条件。

然而,近年来少数港人出现故步自封心态,更有部分别有用心者惯于把大型建设项目泛政治化以鼓动市民的对抗情绪,拒绝与内地融合,起到煽动分裂的目的。港深创新科技园还未动,就已经有人在大肆抹黑。河套地区共同开发的议题已经拖了20年,不容再被耽误,此时当务之急是尽快落实合作协议。希望现任特首梁振英与下届特首加大力度,推动这个利港利国利民的工程尽早启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中;也希望港深两地上个月于「一国两制」背景下成立的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发展联合专责小组能积极向国家反映、争取政策支持,尽早完成港深创新园建设的立法、规划和政策等;同时要尽快研究制订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比如在通关政策上,落马洲河套地区适用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特区政府可立法为出入境提供便利,优化移民政策,引进更多人才落户本地。

港深创新科技园于香港是巨大的机遇,香港市民翘首以盼,希望可以分享到两地合作经济发展的红利,共赢是港深两地的共同追求,香港不要再与良机失之交臂。





广东省政协委员郑卓标


上一篇:【香港观察】反对派应丢弃敌对思维
下一篇:期待新特首展施政新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