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想
对于下届特首的要求,中央一再重申的「爱国爱港、中央信任、有管制能力、港人拥护」四标準,是最重要的前提。近年来,香港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凸显,政治内耗加剧,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日益繁重,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中央要选择的,是一位信得过、有能力又愿意为香港人服务的特首。香港市民也要选举一位爱国爱港,团结港人,又能驾驭复杂局势,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带领香港继续发展的带头人,作为香港当家人。
落实一国两制要态度坚决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以上述四大标準衡量各候选人,林郑月娥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从她过往的表现来看,有经验、能力强,作风硬朗,「好打得」的形象早已深入民心,坊间普遍都对她看高一线。在贯彻落实「一国两制」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林郑从来都是立场鲜明,态度坚决。例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港独」没有出路,反映中央确定「港独」存在,重视和警惕「港独」的蔓延,林郑对此强调,香港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故完全没有空间提出「港独」,而为国家安全于本地立法是宪制责任,国家安全等于香港安全,香港安全亦关乎市民安全,故必须创造有利条件,令立法工作能展开。而有候选人形容「港独」是「伪命题」,不值得讨论,另一位候选人称「人人都知道他们(中央)不喜欢『港独』」,一个是视而不见,轻描淡写,一个是事不关己,毫无「一国」意识。相较之下,可谓高下立判。试问,在「一国两制」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如果不能立场鲜明,信念坚定,有担当精神,怎幺可能保障香港的根本利益,又怎幺让中央可以信任?
候选人的政纲亦是一项重要的考量条件,政纲表述必须符合香港实际情况,符合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并且具备落实政纲的能力,承诺要说得出、做得到。查看现时特首候选人的政纲,都提出了各自的建议,有同有异,出发点都是回应社会各界的诉求。惟在可行性,以及是否符合香港发展需要上,差别明显。例如有候选人提出为全港六成市民提供公营房屋,就被广泛质疑是做不到。又如在政改方面,有候选人主张同步重启政改及就《基本法》23条立法,但相关表述前后不一,最后的说法是「口头承诺政改谘询不设任何前提」,即是谘询公众阶段毋须理会全国人大常委会「831决定」,另一位候选人提出的政改方案则完全无视「831决定」。如此既要重启政改,又想撇开中央的角色,这样的政纲能兑现吗?这不是开「空头支票」是什幺?
林郑值得支持
反而,林郑认为政改不能贸然行事,如果当选,任内尽最大努力,在人大「831框架」下营造有利推动政改的社会氛围,又指23条立法极容易引起社会争议和动蕩,须权衡轻重,谨慎行事。这是从香港政治现实出发,以弹性务实的方式面对问题,表现值得信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社会的不断争拗是目前香港发展的最大障碍,当务之急是促进社会和谐,放下歧见,共谋发展,让民生不断改善,人们安居乐业,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重启政改还是启动23条立法,只会令社会撕裂更加恶化,耽误经济民生,这绝不是港人希望看到的未来。
仔细综合比较3名候选人的言行、政纲,在更好维护「一国两制」,更切合香港实际和发展需要、更符合公众利益,更关心市民福祉方面,林郑月娥无疑做到领先,值得支持。
下一篇::【香港观察】一国两制造就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