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余伟锦
还富于民、与民同乐,是重要的施政原则。政府盈余超出预期而向弱势社群「派糖」是无可厚非的。因此新任财政司司长亦如前任一样,给予市民多项短期优惠,包括向有需要人士多发一个月的综援、高龄津贴、长者生活津贴或伤残津贴;增加伤残受养人免税额;增加供养兄弟姊妹免税额;及延长居所贷款利息扣除年期。
然而,持续性提供「派糖」优惠会制造出一个长远施政与短期施政的不健康混合体,即政府既要作出长达十多年的资源承担,但其施政的着眼点却是不多于一年。这种政策混合体不单有可能引致资源错配,亦会令市民对政府的期望变得不稳定。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政府应考虑一些优良的方法,处理盈余。
第一,可参考关爱基金的做法,把盈余转至没有经常获得政府照顾的人士,如向N无人士发放一次过的使用牙科服务和家居维修服务津贴。
第二,增加短期派糖措施的长远效果,如向低薪人士的强积金户口注资和增加医疗券的津贴额。同时,政府亦应放宽医疗券的使用限期。
第三,可如以往一样,将部分盈余拨归成立资助与长远民生相关项目(如医疗融资和大学生贷款计划)的改革预备金。
第四,将部分盈余用作资助先导计划,如补贴不受最低工资保障的残疾工友和透过税务优惠,设立残疾人士工作配额的制度。
当然,与此同时,政府应检讨常设性处理穷人需要的制度的利弊,如社会保障措施和公屋租金政策等。现时,不论是给予长者的综援标準金额(3425元)、优化的长者生活津贴(3425元)或是长者生活津贴(2495元),皆低于2015年所定下的贫穷线(3500元)。而自可加可减机制建立后,每次租金检讨的结果都是加租。这些长远的济贫政策所带来的诟病,有可能盖过短期性惠民措施的良好结果,影响穷人对施政的观感。
盈余持续出现,市民对「派糖」的期望不断增加,已成了财政预算生态环境的重要部分。在有充足的盈余之下,给予有需要人士额外350亿的财政援助,而这些援助又是惠及不同阶层,这是应该受到欢迎的做法。然而,在支持政府做法的同时,我们亦要探讨这350亿的使用,如何协助5年或10年后的香港发展?因此,无论谁是下任财政司司长,均要提出长远措施,对盈余不断出现的局面作有效回应。
下一篇::【香港观察】李嘉诚驳斥谣言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