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河套莫唱慢板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2月04日

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 李秀恒

特首梁振英上星期发表的《施政报告》,用了不少篇幅谈创新科技,正如他所言:「创新及科技不是口号,而是提高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新动力。香港的创科应用,多方面明显落后于中国内地。」这是实情,所以必须急起直追。

香港人一向以头脑灵活见称,何故在创科方面会落后?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受社会越来越政治化所累。相信很多人仍记得,当梁振英初上台,便已想设立创科局,可是由于有些政客不断在立法会「拉布」,以致创科局几度夭折,直至一年多前才终于成立。但这几年,周边城市(特别是深圳)的创科产业突飞猛进,已把香港甩在后头。

港深携手打造硅谷

过去一年,香港有了创科局后,创科氛围确实显着提升,吸引了中外不少顶级科研机构落户。更难得的是,今年初香港和深圳两地政府月初签署合作备忘录,落实在落马洲河套区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打造世界一流的创科基地,可说是为香港的创科产业打下一支强心针。

河套区本来是位于深圳河北畔,原属深圳地方,由于要治理河道,减少水患,把河道「拉直」,相关工程于1997年完成。经此一改,河套区变成被新旧河道包围在中间的「孤岛」。当年中央政府曾表示,深港的边区以新河道为线界,河套区位于新河道以南,故管辖权属香港。但深圳方面有意见,认为该地本是深圳地方,应拥有土地的业权。由于有此争议,所以该幅土地迄未开发,一搁20年。而今,这幅面积比现时大埔科学园大4倍的土地,经历了20年风雨,终于有机会变身成为香港「硅谷」,令人期待。

共同发展对港有利

也许不少人感兴趣的是,河套区的发展,到底对河的哪一方会更为有利?备忘录清楚列明:整个河套区土地业权属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园」亦由香港特区政府全资兴建及拥有,且区内采用香港特区法律。这对谁有利,不言而喻。很明显,这是国家为香港踏入回归20周年送上的一份厚礼。

说是厚礼,并不为过。众所周知,香港由于欠缺高增值工业生产线,以往发展创新科技存在局限,未能将研究成果或技术直接商品化,只能卖给别人去生产商品赚钱。现按照政府的初步规划,将来的河套创科局不仅可提供4万个职位,且可把「官、产、学、研」集中一处,互相配合,建立一条龙式的研发销售产业链,成为香港一个新的经济动力。

不过,据创新科技署署长蔡淑娴表示,签署备忘录只是第一步,整个河套区新科技园的政府开支,土地平整及各项工程时间表等,目前仍难作实际估算。这情况,不禁令人有点担心。笔者曾担任过城规会委员,很明白要开发一片荒地殊不简单,既要打好地基,又要铺设水电供应和排汙设施,以及按发展规划準备好各式各样的配套,在在需要时间,就算一切顺利无阻滞,也非三、五年光景不行。

深圳进取港莫怠慢

反观深圳,原来已经早有动作。据知,为了配合河套的发展,深圳当局早于一年前已有计划把皇岗口岸重建,打算耗资30亿元人民币,让这个唯一的24小时通关口岸,每日的通行能力由目前5万人次的设计,扩增至可以每日30万人次通行。为此,深圳当局去年1月已完成专项研究该口岸重建的招标,去年3月完成重建的初步方案,6月初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招标文件编制工作,至9月底完成招标工作,确定了中标单位,预计明年底便可动工。

可以看出,深圳对河套发展是相当重视和进取的,效率甚高。相比起来,香港似乎什幺都未準备好。若深圳皇岗口岸重建扩张工程完成,而河套仍然是烂地一块的话,那便证明了香港竞争力的确每况愈下,昔日令全国城市赞叹的「香港效率」,已成明日黄花。所以,河套区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香港虽有主场之利,但切勿「唱慢板」,免陷港珠澳大桥和港深广高铁的覆辙,慢人几拍。

上一篇:延续好政策 展现新风格
下一篇:施政报告有承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