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善用科研优势

来源:新闻中心作者/编辑:编辑 2017年01月22日

凌昆

最近中国公布了全国科技研发得奖名单,香港收获甚丰,其中在自然科学奖中取得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奖中取得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4项,总计得11项,乃历年最多者。取奖质素亦高,其中有三项自然科学奖是由香港科学家主持完成者,故尤为珍贵,余下的都是参与内地项目而获奖的。这些奖项除显示了本港科研能力可振奋人心外,还应成为契机,引发港人深思本港科研面对的问题与机遇。

佳绩堪比绿洲

从本港此次的获奖成绩,可看到一些重要的启示。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有41个,香港便占有6项约七分一,且主持三项,可谓表现出色。科技进步奖过去是较少取得者,今次也收获不少,同样值得庆贺。相对本港未如理想的科研大环境,上述成绩尤觉难能可贵:本港科研总投入占GDP比例与内地及国际比较均偏低,政策支持不足,社会对科研态度冷漠,及科研文化缺失等,均是不利因素,故佳绩堪称「绿洲效应」:在广大的科研荒漠中出现了生气勃勃的绿洲,如明珠般,更为瞩目。看来香港确有一些进行科研活动的优势,在某种环境中可充分发挥出来。

中央对此亦十分清楚,故不断部署利用优势的方式及扩大利用规模。表现之一是已批准在港设立一批科研单位,包括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3个国家级产业化基地和1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香港分室等。同时,内地各地的院校及科研机构亦更多与香港的相关单位合作,如共同进行研究项目等,也正因此今次获奖的香港人士及单位,都多是参与内地研究项目的。

香港的科研优势主要是能够吸引一些本港或其他地区人才(包括内地的海归人士)到来工作,并由发挥所长形成了一批科研核心。香港吸引之处在于其自由开放、国际化社会、较好的薪金回报及工作、居住条件等,邻近中国内地对外国同业来说也是个优点,因此已开始有权威性机构到来设点,如瑞典的卡罗琳医学院及麻省理工的创新中心等,都已在港设立分支机构,前者在港分支更是该院的全球首例。这个趋势表示香港大有潜力作为中国与海外的科研合作中介,即通过香港吸引更多外国单位参与内地科研,和为内地科研走出去建立联繫。在加工业及服务业上,香港便曾经或依然在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希望此种经验能在科研领域重现。中央最近促成河套港深创科园的设置,便显示有意强化此种中介功能的基础,从广东的地方发展角度看,与香港加强科技合作并更多利用香港中介也是建设粤港澳湾区的重点环节之一,而创科园更可成为其关键机构。

科研体系结构单薄

另一方面,在明白香港的科研优点外,又要充分理解不足之处。香港科研的主要问题简括地说是十分单薄,未成大器,虽然有一些绿洲,却远未成行成市连成绿野。单薄的表现之一是科研体系结构单薄,如这次获奖的11个项目所属单位全是大学。在一般所说的「产学研」三位一体机制中香港基本只有「学」,专门的研究所虽非空白却仍在初步建设阶段,企业搞科研更绝无仅有或依靠外判。「产学研」中的三位各有特色及角色,如有缺失,自然影响全局。例如大学学科技的学员就业出路及实习机会均受到限制,大学科研成果的商业化也渠道不畅。

另一单薄的表现是科研领域的群聚性及规划性不足。许多大学的科研表现为多基于偶然因素:能吸引到某方面的专才并发挥所长,便在相关方面做出成绩。有说此次获奖项目不少属医疗方面,但这并不是说本港医疗科研便较有规划及协调。海外创科基地的优势之一,便是群聚了类同学科甚至不同学科的机构及专才,可起到互相启发及配合互补之利。还有一种单薄就是科研产业链的断裂,特别是欠缺上游的专门性资金、人才供给体系,及下游的商业化中介及渠道等。

显然,香港在壮大科研基础上,除要提升总量投入外,还要由恰当诱导投入,以改变上述单薄的结构性问题。只有这样,香港的科研优势才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上一篇:寄望林郑破香港纪录
下一篇:香港需要有抱负的行政长官

分享到